老百姓怨恨周厉王,用歌谣比喻他是偷吃粮食的老鼠,斥责王室贵族不顾百姓死活,依然过着奢侈的生活。宫中有位老臣叫召公,他是厉王的长辈,他劝谏厉王说:&ldo;专利法让老百姓无法生存,这样下去,百姓对大王积怨越来越深,恐怕对朝廷不利,希望您赶快废掉&lso;专利法&rso;。&rdo;
厉王大怒,他根本不理睬召公的劝谏,依然推行专利法。为了镇压民众的议论,他派人四处监视,如果有谈论国家大事者,说他坏话者,一律杀头。采取高压手段后,老百姓表面上沉默了,谁也不敢说话,熟人见面,也只是点头示意,然后急忙走开。
这样一段时间后,周厉王以为自己的办法有了效果,非常得意地对召公说:&ldo;现在你还能听到百姓们说我的坏话吗?&rdo;
召公说:&ldo;你堵塞百姓的口,就像堵塞河流,一旦江河决口,后果是很危险的。治理水流,一定要疏通河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对百姓只能广开言路,让他们把各方面的意见讲出来,不让百姓说话是不会长久的。&rdo;
对召公这番出自肺腑的话,周厉王根本不放在心上。他变本加厉地施以暴政。没有料到,堵塞的河流终于决堤了。老百姓再也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公元前841年的一天,京城的国人‐‐许多中小奴隶主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终于忍无可忍,他们拿着各种武器,浩浩荡荡冲进周王宫,发动了暴动。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ldo;共和行政&rdo;。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ldo;伐谋&rdo;、&ldo;伐交&rdo;,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ldo;取威定霸&rdo;,雄踞中原。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晋国也兴盛了起来。公元前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ldo;尊王&rdo;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第6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6)
接着,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于是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楚成王为避免与晋军冲突。他告诫成得臣,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
但是成得臣却骄傲自负,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成得臣的决战请求,希冀他侥幸取胜;但是又不肯给成得臣增拨充足的决战兵力,只派了西广、东宫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ldo;退避三舍&rdo;,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一带。
公元前632年4月4日,在城濮地区的决战中,晋军针对楚军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侧翼,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楚右翼就这样迅速被歼灭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ldo;示形动敌&rdo;,诱敌出击,而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军后撤。同时,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成得臣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佐将郤臻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痛击楚左军。楚左翼遭此打击,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了。
成得臣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撤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成得臣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
卧薪尝胆
&ldo;卧薪尝胆&rdo;是我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兴越灭吴,统一东南地区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亲自率领大军讨伐越国。当时,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继位。两国军队在李地方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