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却依然被赋予了土地主权。这充分证明了神的护理超越了人类道德上的瑕疵。神的赐福并非基于人的完美,而是基于祂的慈爱和怜悯,以及祂对整个世界的主权安排。
(二)超越地理界限的神圣主权
神的主权是超越地理界限的。在《申命记》10:14中明确提到:“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属耶和华你的神”
。这表明,迦南地的所谓“圣别性”,并非源于其自身的地理本质,而是源于神的主权分配。神有权决定将土地赐予谁,无论是迦南地还是其他地方。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以色列的应许之地(迦南)与其他民族的产业(西珥、摩押)共同构成了“耶和华的地图”
。这张地图的边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神根据祂的旨意随时进行调整。例如,在《阿摩司书》9:7中,神的话语就体现了这种动态的地理观念,表明神的主权覆盖全地,所有民族的土地分配都在祂的掌控之中。
(三)超越军事征服的神圣授权
土地的获得并非仅仅依靠军事征服,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神圣授权。以色列获得迦南的前提是“因这些国民的恶”(申9:5)
,这表明神的审判和土地的分配是基于道德标准。而以东、摩押未被驱逐,是因为“耶和华恨恶以扫吗?…我却爱雅各”(玛1:2
-
3)
,神的审判标准并非基于血缘,而是基于道德和公义。
以色列在对待其他民族的领土时,受到了严格的战争禁令约束。不可攻击以东(申2:4
-
5)
、摩押(申2:9)
、亚扪(申2:19)
,甚至在面对亚摩利人(申2:24
-
25)
的领土时,也需先得到神的许可。这一系列禁令充分表明,土地的所有权最终取决于神的意志,而非人类的武力。
三、历史语境:流放时期的神学反思
(一)申命学派的编纂意图
在公元前6世纪,以色列人遭遇了巴比伦之囚,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在这一艰难的历史时期,他们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申命记2章的叙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暗示着土地所有权并非仅仅取决于血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神的顺服。这一观念为被掳的以色列人提供了悔改归回的可能(申30:1
-
5)
。他们意识到,只要重新归向神,遵守神的律法,就有可能重新获得神的眷顾,回到自己的土地。
同时,承认外族土地的合法性,也为第二以赛亚的“万国归锡安”(赛2:2
-
4)
这一普世主义思想埋下了伏笔。在流放的过程中,以色列人开始思考神的救赎计划是否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而是涵盖了所有的民族。这种思想的转变,为后来的神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对王国扩张主义的批判
在以色列王国时期,所罗门帝国曾控制了以东(王上9:26)
与摩押(王下3:4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