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十章,摩西重申了敬畏上帝、爱邻舍的重要性。这些教导如何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申命记》第十章记载着摩西在西奈山下对新一代以色列人的核心训诲,其巧妙地将“敬畏上帝”与“爱邻舍”紧密相连(申10:12
-
13,
19)。这段经文不仅是对十诫精义的再度阐述,更通过“上帝属性”与“选民责任”之间的双向启示,为基督徒对待他人的方式提供了极具革命性的范式。接下来,我们将从五个维度展开深入论述,并结合整本圣经的启示,深入挖掘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一、神圣属性的镜像:以上帝的公义为待人准则(申10:17
-
18)
摩西以宣告上帝属性的方式,为伦理道德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祂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至大的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贿赂。祂为孤儿寡妇伸冤,又怜爱寄居的,赐给他衣食。”(申10:17
-
18)这绝非仅仅停留在抽象层面的神学命题,而是具体转化为三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原则:
超越偏见的公正:“不以貌取人”这一表述,直接指向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歧视倾向。在古代近东社会,阶级歧视现象极为普遍,比如《汉谟拉比法典》中对贵族与平民就制定了差别刑罚。然而,在这里,这种歧视观念被彻底颠覆。新约中,雅各严厉谴责“按着外貌待人”的行为(雅各书2:1
-
4),彼得更是在异象中领受了“神是不偏待人”的真理(使徒行传10:34),这些都源自《申命记》的神圣启示。反观现代社会,种族歧视、学历偏见、因经济地位产生的差别对待等现象屡见不鲜,都在这一原则的审视与审判之下。
制度性的弱势关怀:上帝主动“为孤儿寡妇伸冤”的模式,要求信徒不能仅仅满足于临时性的慈善行为,而应当积极推动结构性正义。摩西律法中的“田角条例”(利19:9
-
10),规定在收割庄稼时,不可割尽田角,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豁免年”(申15:1
-
3),每七年要豁免债务,使贫穷的债务人得以解脱;“逃城制度”(申19:1
-
13),为误杀人的人提供避难之所,避免被报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制度性保护。在现代社会,教会开展的法律援助事工,帮助那些在法律面前处于弱势的群体;推动劳工权益的行动,保障劳动者的合理权益;以及基督徒政治家致力于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这一原则在当代的延续。
跨界接纳的怜悯:“怜爱寄居的”在原文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即“挚爱”),这种爱甚至延伸至敌对民族的后裔(参申23:7关于埃及人的条例)。耶稣将“寄居的”具体化为撒玛利亚人(路10:33)、税吏(路19:5)等群体,保罗则打破了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隔阂(弗2:14)。在当今时代,这就要求基督徒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关爱难民、跨文化群体、性少数群体中的慕道者等边缘人群,给予他们尊重、关怀与帮助。
二、历史记忆的伦理力量:从埃及为奴到怜悯实践(申10:19)
“所以你们要怜爱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申10:19)这一命令建立在对救赎历史的深刻记忆之上,形成了独特的“创伤伦理”:
苦难经历的共情转化:以色列的奴隶历史本有可能滋生受害者心态,但上帝却将其巧妙地转化为怜悯他人的强大动力。约瑟在埃及历经为奴的苦难,最终成为宰相,救济饥民(创41:53
-
57);保罗“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加6:17),促使他深切体恤软弱者。在现代社会,基督徒若能将自身被基督医治的经历作为根基,去关怀抑郁症群体、家暴受害者、职场受挫者等,其关怀将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救赎叙事的身份重塑:以色列人被定义为“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的”群体(申5:6),这种身份认知有力地破除了可能产生的优越感。彼得将教会称为“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彼前2:10),正是在提醒信徒,蒙恩者的地位并非特权勋章,而是服务他人的神圣执照。这种认知能够有效地对抗教会中可能出现的精英主义倾向,使信徒保持谦卑与服务的心态。
集体记忆的仪式传承:逾越节、住棚节等节期(申16:1
-
17)将历史记忆以仪式化的方式呈现,确保伦理教导能够代代相传。在现代教会中,通过圣餐礼重温基督的牺牲,让信徒深刻铭记基督的爱与救赎;通过受难周默想激发对他人苦难的敏感,培养信徒的同理心与同情心。韩国教会纪念日本殖民时期的迫害史而设立的“民族和解祈祷会”,便是将创伤记忆成功转化为和平行动的典型例子,通过反思历史,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解与和平。
三、心灵割礼的实践表达:从内心更新到社群建造(申10:16)
“所以你们要将心里的污秽除掉,不可再硬着颈项。”(申10:16)摩西将“心里的割礼”与对外邦人的关爱紧密相连,深刻揭示了内在生命与外在行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破除伪善的信仰:先知耶利米曾严厉痛斥仅行肉体割礼却压迫寄居者的虚假虔敬(耶9:25
-
26),耶稣则无情地揭露法利赛人“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太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