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封锁危机顺利化解,国内经济逐渐重回正轨,可萧逸尘和苏锦还没来得及松口气,新的难题又摆在了眼前。此前疫病、贸易危机等一系列变故,让国内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不小的冲击,其中人才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
改革持续推进,许多新兴行业亟待发展,然而却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国家建设方面,无论是水利工程、道路修缮,还是军事装备的研发改进,都急需各类专业人才。但如今,朝堂上可用之才捉襟见肘,地方上也难寻合适的人选。
苏锦坐在堆满文件的桌前,眉头紧蹙,对萧逸尘说道:“如今人才匮乏,改革和国家建设都受到了阻碍,这可如何是好?”萧逸尘轻轻叹了口气,沉思片刻后说:“看来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人才问题,否则国家的发展将停滞不前。”
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萧逸尘和苏锦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摇头叹气,都为人才匮乏的现状感到无奈。有的大臣提议从现有的官员中选拔,进行临时培训后委以重任;有的则建议从民间招募有一技之长的人,但又担心这些人缺乏官场经验,难以胜任。
萧逸尘和苏锦仔细权衡了大臣们的建议,认为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萧逸尘目光坚定地说:“我们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建立一套长远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苏锦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我们要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给予机会。”
于是,萧逸尘和苏锦决定革新人才选拔制度。他们废除了一些陈旧的选拔标准,不再仅仅看重出身和门第。设立了多科考试,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还增加了算学、农学、工学等实用学科。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贵族子弟,都可报名参加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为了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苏锦还提议创办专门的学院。在京城和各地设立了不同学科的学院,邀请国内知名的学者和专家担任教师,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学院不仅注重理论教学,还强调实践操作,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国家建设中,萧逸尘和苏锦还制定了一系列优厚的政策。对于学有所成的人才,给予丰厚的俸禄和官职;对于在科研、技术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更是给予重赏和极高的荣誉。
然而,新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官员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废除出身和门第的限制,会让一些“低贱之人”混入官场,破坏官场的秩序。面对这些反对声音,萧逸尘和苏锦据理力争。
萧逸尘严肃地说:“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看重出身和门第,会让许多有才华的人被埋没。我们要为国家的未来着想,不拘一格降人才。”苏锦也耐心地解释:“新的选拔制度和培养机制,是为了让国家更加强大,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有不断革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萧逸尘和苏锦的坚持下,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培养机制得以推行。消息传出后,百姓们纷纷响应,各地的学子们踊跃报名参加考试,一时间,学习的热潮在全国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制度逐渐显现出成效。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改革的推进和国家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但萧逸尘和苏锦知道,国家的发展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不过,他们毫不畏惧,携手并肩,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百姓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
喜欢锦逸良缘请大家收藏:()锦逸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