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获得的哀荣以及子孙们世代所享皇家的恩宠,直至明灭才止的事实,暗示他不同意徐死
于朱元璋那只鹅的传说,甚至也不同意朱有计划地诛杀开国功臣的意见。你书中的观点恰
与温的意见和质疑相反。一般而言,&ldo;知人论世&rdo;,当谨慎从之。你于此一点常常是,结论
所留余地不多。
请谈谈,处理重大史实,你所尊崇的原则是什么?
李:我记不清楚计算严嵩年龄时的情形了,大体上是按照我老家计算人
虚岁的方法,可能是把他在娘肚子里的十个月也算进去了,又加上了差额的月份。还有一
个可能是:根本就算错了。
我孤陋寡闻,不敢苟同姜德成先生对徐阶的说法,譬如&ldo;厌吴中之俗&rdo;
云云。既然&ldo;厌吴中之俗&rdo;,退休后干嘛不到严嵩的老家‐‐那&ldo;风俗淳朴之地&rdo;去住,而
是在吴中老家一住就是十年以上,直到八十多岁高龄去世?说徐阶什么都行,只是把他说
成是一位将追求&ldo;风俗纯朴&rdo;当成&ldo;一生夙愿&rdo;的政坛老将、严嵩&ldo;小妾&rdo;之一,我不太
敢相信。
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事儿,不谈也罢。因为这方面的史料实在太多。有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一个&ldo;爱谁谁&rdo;的时代里,对同样的资料做出完全不
同的解读,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同意朱元璋是&ldo;有计划&rdo;地谋杀也没有关系;那就说
那帮家伙是&ldo;无计划&rdo;地被杀的好了;如果连那十数万人被杀也不同意,那也就不需要再
说什么了。
我多次说过,我没有受过专业的史学训练,也不是为跻身专业文化人圈
里而写作。这使我时常暗自庆幸。专业人士对一件事情怎么看,包括对我的写作怎么看,
我基本不太在意。原因很简单,就像在《大明王朝纪事》&ldo;尾声&rdo;中那位裁缝荆元所说:仅
仅因为&ldo;文化圈中人另有一番见识&rdo;。我只在意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普通读者的看法,只在意
写的是不是真话和这真话是不是有根据,只在意我所说的是不是符合人性、人生常识和良
知。仅此而已。
不知道这算不算&ldo;处理重大史实时所尊崇的原则&rdo;?
刘:我没把你看作明史专家,但我十分欣赏你解史的角度。我有一个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