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剧情里,“报应”含量会很高,就是农村常用的说法。并非宣传封建迷信,我大概研究过这个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来源于个人意识的渺小,于是把希望寄托给强大的神明,所以遇到无法对抗的事情就会祈求有个强大的神灵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则是不可预测的灾难给人带来了恐惧,于是人就靠“他是自己作孽遭报应”了,以此安慰自己,“我没有作孽,不会有事”。(不是宣传封建迷信)
第74章修路(二十一)
◎(钟娟)她肯定会把钱交出来。◎
第七十四章
雨兰镇四面都是山,过去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这里的人该穷还是穷,该苦还是苦。
钟娟觉得是因为山的缘故,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导致这里的人享受不到外面进步的世界的成果。
钟娟并不是在这里长大,她是平城长大的孩子,刚来这里也会不适应,到处都是山,沟通全靠吼,运输全靠脚,下雨天的泥路走起来偏偏倒倒。
可不管怎么说,这里收下了她和其他逃难的人。
她偶尔也会提到平城的一些事情,提到那个时候她去读小学的事情,然后看到大家羡慕的目光。
钟娟当了村长以后,接收的都是新时代的信息,心里想着的也都是建设新农村的事情。
她不确定可不可行,但她作为村长,她希望自己能够带着桃花村跟上这个新时代。
粮食工作她做得很好,无论是维护桃花村的村民还是维护新生国家,她两头都没有辜负,就连上面都说她是榜样。
但她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村里到镇上这条路实在是太烂了。
这段时间,她从村里到镇上来来回回地跑,也是来来回回地摔。
平常,山里的人就在山里,路烂不烂好像也没有关系。
可现在,国家希望村和镇联系紧密起来,那这路就不能不修了。
再说了,孩子们得上学,天气也不会专门挑学生不去学校在下雨。
那这个路这个情况,以后一下雨,孩子们要么不去学校,要么就一路摔到学校。
这样的想法在剧团来了以后就更强烈了。
剧团的人因为这条路,都不想到他们上面来表演。
“修路!得修路!”钟娟这样想,也立马就投入这个事情了。
钟娟在这之前做了不少事,乡亲们起初觉得没必要,以前都是这样过来的。
“以前咱们在山上,就在山里干活,下雨天不用去镇上。”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山里的这些孩子们也可以去上学,总不能一下雨咱们山里的孩子就不去上学了吧?”
“这倒也是。”家里有孩子的人也还是有想法,希望自家孩子能读点书。
家里没有孩子的,钟娟便说道:“以后也会有其他的机会,前段时间还有城乡交流大会,这些都是在鼓励我们多和镇上,多和城里交流。”
她挨家挨户地游说,把修路的好处都说了,最后基本上都加入了进来。
钟娟心里也高兴,她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了。
她越是高兴,她男人就越是不高兴。
起初只是阴阳怪气几句,后来就变成了钟娟在开会,他在喊她回去做饭。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