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道家门徒周 > 第六十章 三教各别仙道各别(第3页)

第六十章 三教各别仙道各别(第3页)

随即又抬了个重量级的人物出来:“张紫阳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字五千,古今上仙无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由此可见道学和丹功实有无可分割的因果关系,仙道一体,早深入人心。大师现在想论证仙道截然两事,是在和道门前辈大师唱反调啊!”

王平心情轻松,忍不住和魔僧开起了玩笑。

话说他幸亏是遇着了开明的魔僧,若是遇着一个古板正统的老顽固,讲道时也被他这么一打趣,怕是早就被乱棍打出去了,即便是不扫地出门,最好的结局,怕是也得背上个不遵师长,顽劣不堪,朽木不可雕的恶评…

大凡是正统的宗教徒,在传道授业时,最讲究的,便是一个恭敬。儒教讲天地君亲师,佛道都讲皈依三宝,尊师信师——都要求徒弟对师父保持虔诚的信心,毕恭毕敬。

儒道和佛教显宗还好点,讲究尊师同时也有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说法。既看重师传的作用,也看重弟子的个人资质悟性和后天努力。所以这三家的师徒,大致是个礼法约束下的契约关系,相对公平,师徒双方都有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弟子有敬师信师的同时也有学知识的权利。师父有享受尊荣的同时也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

迷宗就有点那啥,就有失公允片面,完全只强调师父了。要求弟子通过所谓的“三支礼敬、三重供养及七支供养”这一套专门的仪轨和功法,来使弟子坚信,传法上师就是三世诸佛,上师就是一切诸佛身语意的总集化现——通过不断的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直到弟子完全去除自我意识和主见,无条件的信奉和皈依上师的状态下,才会学有所成。

所以相对讲契约儒道和佛家显宗而言,迷宗就完全是霸王条款了——要求弟子视老师为神佛——你要学我的法,就得先虔诚的相信我!我就是大日如来,我就是唯一真神,我就是最高主宰,我就是宇宙至高无上的真理。总之你的成就,都是我赐予你的,与你的资质悟性没关系,也和你的勤学苦练没关系,你只需要虔诚的相信我就可以了,你的成就大小,与你信心的虔诚程度成正比…

按照迷宗的说法,不遵上师,罪同谤佛,是要下阿鼻地狱的。所以说王平也算是运气好,幸亏是没遇上释迦摩尼化身的仁波切…

所以在传道授业这点来说,禅宗,可以称得上是最开明的教派。

禅宗从来就不搞个人崇拜,提倡破除偶像,有“即心即佛”、“自性即是文殊利”的说法。最看重弟子的个人开悟,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说法。

所以对于王平的玩笑话,魔僧毫不以为忤,呵呵一笑,回道:“紫阳的意识是说仙学的主要修炼理论源自道家。你这就是在偷换观念。其实要推翻仙道一体的说法也不难,甚至不用老衲多说,只要你去翻翻老庄、文始、列子,西升、清净等原始道经,再随便找本丹书仙经,两者一比较,便就会轻易的发现真相——仙学,与道家截然两事。”

王平,自打听了“由来名士多耽酒,未有神仙不读书”这句话之后,便奉为金科玉律,平时治学也颇为勤勉,锻炼之余,亦不释卷。不过往日里也多是看些参同悟真、黄庭抱朴之类的丹书,原始道经方面,重点也是看老庄,其余的还真没怎么翻过。

“哦?真这么简单么?我试试!”

于是就走到书架,把文始列子、西升清净四本道书找出来,再随便抽本丹书一起放在书桌上,也不细看,只是走马观花的随便那么一翻,立马就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这道经上多是些朴素平实的论述,少见玄奇。丹书则不然,满纸水火铅汞,龙虎金木,长生不死什么的。单看丹书倒没什么,但和道书一比,莫名奇妙的就觉着其中的一些说法,怕是有些不靠谱…

比如西升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真道养神,伪道养形!”。这话,便算是否定了道教宣扬的“形神俱妙、得道飞升”的说法。

如果觉得这句还说得不够明显的话,还有这段“观古视今,谁能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

这段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因为按照道教的说法,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如果这书真是老子口述的话,那么道教“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宣言,就可以宣告破产了。

再比如《庄子》中也很少提及长生不死的论述,即或少数有所提及的,通过文字分析,庄子的原意,也更像是偏向于养生方面,而不太像是专门修炼理论。

比如这段,黄帝和广成子的对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再比如被道教奉为根本大典的《老子》,翻篇整本书,都找不到片语关于人如何“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论述,反而,还看见老君说——“吾有大患若身!”

由此可见,还真是魔僧大师说那样,仙家和道家,其大主旨是截然两事,还真是扯不到一起。后世道教徒奉老庄、关尹子、列子为教主,怕是一厢情愿,四位先贤怕是“被教主”了。

说实话,一直以来,对于道教“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教义和说法,王平都是奉信不疑的,今天受魔僧启发,才猛然发现此说是好像不太靠谱,还有待商榷…

王平心里还真是五味陈杂,信心都有点动摇了——老君都说了,观古视今,谁能形完?老君都吾尚白首,衰老熟年。何况我乎?我还修个屁道啊?

话说魔僧提示此节,本是为了消除王平心中块垒,破除执见,不料王平却有些钻牛角尖了,有点适得其反。于是,便呵呵一笑,说出一番话来,坚定了王平的信念…

“你产生动摇,就是因为学理不明,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立场和见解,所以才会无所适从,被各种道书、各种不同的说法所迷惑。”

“当然,老衲也不是说就反对看书。学仙要先明理,明理就要看书。但看书得预先设定一个立场。无论你学仙还是学科学,在初期都只能看与之相同阵营的一家之书,其他的都要舍弃。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和验证之后,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见解。孔夫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指这个过程。”

“有了这个基础,就不会被书本所迷惑了,就可博览百家,兼容并收,吸取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了。这个阶段,就是“择其不善而改之’…需要注意的是,老衲引用的这个‘改’,不是世间俗儒解释的改正,而是指改造——把别人那些不同的理念和见解,都改造成自家学说和理论…”

“所以老衲才会再三强调,明理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学理不明,就导致立场不坚,就会被古人所惑,就会动摇。理论基扎得牢实,就立场坚定,就能够‘择其不善而改之’!”

“其实这看书也是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初期特别相信书,对书中的道理奉行不疑;书看得多了,见到各种不同的见解,见到各种不同的事情,就开始怀疑书中的说法了;到最后,经历得多了,自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世事虽然复杂,但说来说去,都不超过书中说那几样,无外‘名利’、‘饮食男女’、‘酒色财气’而已…”

听罢大师一席话,王平就大生感慨,叹道:“我说怎么和这道书一比较,就感觉丹书的说法有些怪怪的呢,原来,著书的‘神仙’们都有“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本事…”

“老衲早就说过,仙道截然两事,你自己不信,怪得了谁?”

闻言,魔僧就是一阵开怀大笑,笑够了,才解释道:“不光道士,儒生也是这样。比如后世儒教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有后来的‘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孔夫子有说过这样的话么?‘君要臣死,臣不死是谓不忠’,孟子有说过这的话么?所以说这依附圣贤、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曲解经意,是古今著书者们惯有的伎俩…”

听到这里,王平忽然就想起了陈撄宁夫子《仙学大义》中的一段内容…

…仙学传承至今,至少已有六千余年。据史料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广成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