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理却嗤之以鼻:“我看不见得。嘉谷的海洋牧场对海域环境的要求是不低,这就要求政府要在沿海排污治理上做妥协。老实说,莱州湾海洋牧场项目能得到政府倾力配合,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渤海树立一个典范,但在其他海域就不一定了。所以说,地域限制这一项,嘉谷的竞争优势是有,但绝对没有你说的轻松,算3分吧。”
助理耸耸肩,轻松道:“那就算3分好了。不过这样一来,在营造更安全的养殖环境上,绝对是5分了。”
如今国内消费主力越来越年轻,对海产品位、健康等追求也越来越高。一般来说,进口海鲜普遍被认为质量更高,来自更清洁的环境;国产海鲜在这一点上往往得不到太高的分数。
但嘉谷显然不在此列。
很简单,嘉谷海洋牧场对饲料、养殖环境等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甚至于传统养殖思路和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这种精细化养殖;所谓“养殖先治海”,完全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这一点上刘经理无法挑剔,甚至是由衷的佩服:“不说海产了,嘉谷体系的大部分生鲜产品,在这一块上都能打5分的,谁都没法有意见。”
“那我继续了。产品品类上,嗯,嘉谷的海洋牧场并不是单一品种养殖,我看看,差不多能打3分吧。”
刘经理皱眉想了想,还是点头认同了。
与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样,品种多而杂,未能形成一个类似挪威大西洋鲑这样的绝对优势品种,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虽然在国内民众心中,三文鱼、龙虾、鲍鱼、对虾、海参和帝王蟹等海产品都是高档海鲜的代名词;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些“高档”海鲜很多时候是相对过剩的。
数据显示,虽然在东南一些传统的沿海地区,人均消费量超过25公斤;但只有42%的中国人经常食用海产品,其余的58%在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海鲜消费量很低——中国海鲜消费“贫富差”很明显。
所以说,很多海鲜品种的市场规模不是想象中那么大的,加上养殖户动辄一拥而上,价格是有如过山车,一天一个价。
嘉谷的海洋牧场这样立体化、多元化养殖就挺好的,而且大多数是本土传统高值鱼,如大黄鱼、小黄鱼、真鲷鱼等,不需要一个教育消费者的过程。当然,在内陆拓宽消费群体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养殖多元化相对来说,产量可能不太稳定。好在嘉谷的海洋牧场规模足够大,嘉谷又不是什么消息滞后的散户,供货稳定应该还是有保障的,打个3分算是合适的。
助理低头看看记录,继续道:“让人工养殖出来的水产达到野生水产的品质,至少要给4分吧?”
“唔……从各方面反馈来看,这一项打5分也没问题。但谁知道扩大养殖规模后会怎样,我看,就打4分吧。”刘经理不想总是给高分,但事实胜于雄辩——嘉谷出产的海鲜已经成了大型连锁餐企的偏爱。
有个说法是消费能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决温饱,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强调物质的贵重性,第三个阶段是心理上的满足感,第四个阶段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国内富起来了,仔细观察下身边,会发现周围人消费观念不在一再的追求、崇尚奢侈品,转而注重质量、健康、舒适度,消费理念逐渐回归内心的满足感。
第三阶段健康、舒适体验追求理念的迭代,也悄悄的影响着海产行业的发展。中产阶层的崛起以及公共健康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添加剂、转基因、纯天然等概念。
野生捕捞当然满足不了消费的需求,但嘉谷的仿野生养殖可以。
还是那句话,不仅仅是海鲜,对于嘉谷体系的产品而言,品质甚至不再成为产品的卖点,而是成为了产品的“基础”。
最让人蛋疼且羡慕的是,人家通过扩大规模,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仿野生的品质,但成本却能降至一般水平。
助理无所谓的道:“还有嘉谷供应链的冷链和配送条件越来越发达,这个要不要加分?”
刘经理迟疑片刻,道:“虽然如此,但我们海产批发市场的选址本就综合考虑了经济、消费、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等一些列因素,嘉谷的冷链物流是为了弥补我们的不足的话……算3分吧。”
虽然只是私下里的估算,他也不好意思太不公平。
助理道:“那就是18分了?”
“唔……”刘经理看着下面一排还没计算的项目,有些牙疼了。
事实上,等两人算到最后,助理发出了惊呼声:“我们是不是将标准放得太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