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许夫子的追问,许明成没说自己看中了谁,而是道:“淙哥儿这次若真是考中了秀才,那么我给他寻的这个老师,十有就稳了。”
“他家学渊源,往后的日子也较为空闲,所以我打算等淙哥儿长大一些,就将淙哥儿托付给他。那这样一来,他现在的书童青木是奴仆,跟着一起去读书,就有些浪费了,不如再加一个机灵些的族中子弟。”
说到这里,许明成叹息,“我们族里底子终究是单薄了些,我亦只有淙哥儿这一个儿子,待我老去他便又是独木难支。”
“若有族中子弟能受大儒熏陶,领悟几分文气,将来也能考中举人或者进士,那我们许氏一族,才算是真正起来了。”
“是极是极!”许夫子赞同点头。
他倒不觉得族中子弟顶着一个‘书童’的名号跟在淙哥儿身边,会不会招惹来闲话,因为世间门很多人,特别是寒门出身的读书人都是这么做的。很多寒门出身的官员,身边都会有亲近的族人,要么是同辈,要么是晚辈。
而往往世家出身的,才会是所谓的‘家生子’。
寒门子弟初时家贫买不起仆从,如果能够拜得一个好老师,进了一个好书院,那么难道还要自己洗衣做饭,跑腿送信,将宝贵的读书时间门耗费在这些寻常小事上面吗?
当然是派人去照顾他了!
许明成当年就是如此,他考中秀才之后,便能够去好一点的地方读书,当时族里是有考虑是不是给他买一个仆从的。但后来仔细一想,发现仆从底细不明,万一把当时还只是十几岁的许明成带坏了可如何是好?
而且有什么人,能够比休戚与共的族人更能放心?
最重要的是,名为‘书童’,但实际上还是自由之身,只是跟在有出息的族人身边几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好让他的心神都放在读书上罢了。
名声可能不太好听,但好处是实打实的!
许夫子就是因为跟着许明成去了书院,接受了指点,所以他的学识才能突飞猛进。若不是他本身有畏惧考试的毛病,恐怕现在连秀才都已经考出来了。而许桥虽然读书差,但他办事机灵,如今的日子也过得比很多族人都要好。
所以现在听到许明成这么说,他便点头,“淙哥儿年纪小,若离了你们身边,是得有稳妥的人跟在身边才好。”
“遇到了什么事,也能有人商量。”
“是啊,”许明成道:“不过此事不急,等淙哥儿长大一些再说。另外这个人选,也得先读完四书五经,不然就要耽误了。”
许夫子认真点头,“我明白了。”
外面的两人正在商量事情的时候,里面的许淙已经通过了点名,并且提着考篮找到了自己这次考试的位置。
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位置还算不错。
许淙挺满意的。
等题目一打开,他就更满意了。
因为都会做!
原本许明成跟他说庐州的科举,要比勉县以及恭州的难,许淙心里还有些打鼓呢,但没想到虽然是难了点,却没有想象中的难。
不过许淙也没有掉以轻心,而是先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比如研磨出一份浓淡相宜的墨汁,然后才按部就班地一题一题往下答。
经义默写……
试四书文二篇……
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许淙虽然口称自己不会作诗,但并不是作不出来,只要给他多一点的时间门,他还是能够写出一首能看的诗的。毕竟科举的时候并不需要写出什么千古名句,只要求词句通顺,压韵没错并且符合题意即可。
比如这次的县试,出的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春’,他便只需要写一首关于‘春’的诗,实在想不出来那把自己以前写的关于‘春’的诗改一改,然后写下来也行,反正都是自己的,而且没有传出去人家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写的。
在草稿上写完了答案,然后许淙才拿起发下来的馒头和水吃起了午饭,水还有些温热,但馒头已经凉透了,许淙一咬就皱起了眉头。
又冷又干,好难吃……
听许明成说,考秀才还算好的,会给发馒头和热水,但到了乡试就只能自力更生了。所有人要被关在贡院里整整九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水自己烧、吃的自己煮、其他的比如洗漱等等都是没有的,考到后期人都要臭了。
许淙心有戚戚,珍惜地把馒头吃完了。
然后他休息了一下,小心地将答案抄录在了正式的答卷上。
……
一到了交卷的时辰,许淙就把早已经检查过很多
遍的卷子交上去,然后跟第一波出来的人一起往门外走。
看到门外等候的许明成,他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