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说。”
&esp;&esp;祝缨一条条地说了,军情紧急,皇帝面前的几个大臣却都生出点好笑的意思来——不愧是你!
&esp;&esp;祝缨与他们打交道就是这样,做事也是如此,周到,也狡黠。皇帝听得条理分明,又觉得:“如此细碎?”
&esp;&esp;祝缨道:“治理地方就是千头百绪的。死得人多了,必有疾疫,边境空虚必有大患。所以要护住尽可能多的人,人的事最是复杂,要做的多。”
&esp;&esp;在与官军的沟通上,祝缨又加了一句:“臣不懂兵,不干涉军事,在同一片地界上,难免会有些接触。先说明白了,大家才好做事。”
&esp;&esp;王云鹤心道:又来欺负陛下了。你给陛下反对的选项了吗?画了个圈儿让陛下钻,不让人看圈儿外的景儿。
&esp;&esp;他提议:“陛下,不若给祝缨加金紫光禄大夫。条陈里的许多条目就不必再细议了。”
&esp;&esp;郑熹道:“臣附议。”
&esp;&esp;地方上,上州的刺史是从三品,金紫光禄大夫可做加官,是正三品,从品级上就把一些需要细说的纷乱杂务给压下来了。
&esp;&esp;在王、郑二人心里,地方上这些官员也没有祝缨能干。愿意干就先让祝缨干着,现在是使职,干完了再薅回来。也不是给她过多的权柄,只是“从权”为了收拾烂摊子。
&esp;&esp;这个他们是有心理准备的,不放权,束手束脚的就干不了事。
&esp;&esp;皇帝也是这么想的,他说:“可。”
&esp;&esp;接下来就是要求“钱粮”了,窦尚书道:“转运要先保证军需,不过北地四州当有存粮。”
&esp;&esp;祝缨道:“那儿连着过了几个荒年了,多少得给点儿!能就近转运吗?灾民恐怕不少。”
&esp;&esp;如果长途转运,路上消耗是很恐怖的,还是一站传一站的比较好。
&esp;&esp;窦尚书道:“只能今年免北地四州的租赋。”
&esp;&esp;祝缨道:“北地四州,秋收的时候遇到这么件事,还能有多少收成?没收成,哪儿来的租赋啊?”
&esp;&esp;皇帝吸了一口气,窦尚书对皇帝道:“情势紧急,本也无力转运京师。”
&esp;&esp;皇帝道:“罢了。”
&esp;&esp;祝缨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否则也不能提那么多其他方面的条件。
&esp;&esp;办事嘛,不给钱就得给权!
&esp;&esp;祝缨与他们讨价还价,她身上还有一个采访使的衔,所以可以处置官员。六品以下的,她可以“从权”,上了五品,她可以暂时关押,得上报。
&esp;&esp;官军方面,原则上,互相不统属。如果官军有需求,尽量帮助。如果官军犯案,地方上不能管。但是祝缨本人可以协调,“从权”。
&esp;&esp;祝缨就有数了:“是。”
&esp;&esp;至于百姓的安置,政事堂给她下了死命令:“不许出北地,你把人都在北地安顿好了!”
&esp;&esp;祝缨道:“是。”
&esp;&esp;然后是郑侯,他的要求比较正常,出兵的常规。只是要带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将校,再有些亲兵之类。
&esp;&esp;郑侯又对祝缨说:“取兵器时,可与我一同去取。”
&esp;&esp;祝缨笑道:“好。”
&esp;&esp;她也向皇帝要几个人,比如陈放。陈萌的孝期还没满,陈放能出来了。有陈峦教着,平日里看他行事不也不差。同时,她又向皇帝说明了要把苏喆、林风、卓珏等几人带走,因为用着顺手。
&esp;&esp;这些人都得有个职务,得是“主簿”、“掾”之类,实在不行,带个“郎”、“校尉”的散官衔跟着办事也行。她得把架子搭起来。
&esp;&esp;皇帝也都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