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房在一边跟着呵呵的笑。周小冉和郭玲正在由女先生上课,小暖在院子里跟着一个小丫头翻花绳。
周朦胧捂嘴轻笑,看来她不在,这挨在一起的几个小院儿,还是那样的和谐温馨。“不仅像老板娘,还像个大老板娘,一般的铺子现在可罩不住婶子了……”
郭汪氏跟着大家哈哈一笑,也不拘谨,斟好了茶水,自己也坐了下来,“像老板娘干什么,出去能不给大奶奶丢人,我就满足了。”
“啧啧,可没有几个老板娘的茶水能煮的这么好的,您哪里是给我不丢人,够给我长脸的了!”周朦胧毫不吝啬赞美,如同她坐下来就放松下来的心情一样。
“得大奶奶一句赞,看来我得给莲房行拜师礼了。”郭汪氏跟戏文里学着冲莲房拱拱手,吓得莲房连忙避开身子不敢受。
“哦,莲房教的,那果真是不错。教的不错,学的也不错。”周朦胧点点头。
“莲房还教我们认字,算账,打算盘……”郭汪氏兴致勃勃的一样样学给周朦胧听,刘氏在一旁跟着点头。
刘氏的变化也有,比以往放得开的多了。只是她向来在人前不是那最爱出风头的,不到她说话表现的时候她总是习惯性的在旁边陪着,往常是忐忑不安的陪着,如今是笑眯眯的陪着,原来她也一直跟在一道学。
周朦胧在郭汪氏说话的时候偷偷观察了一下莲房,她时不时的去看一下小暖在做什么,不过脸上并无焦急和担心,脸庞没有丰润太多,但是红扑扑的,神色安然。看来这三个女人在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相处的非常好。
郭汪氏和刘氏从莲房身上学着许多不曾接触过的东西,莲房也在这些付出中慢慢的从孩子的事情上解脱了不少。
沥北楼的生意如今在尚京也是数得上名号的,周青更加的忙碌了。莲房没有做点什么的想法,但是如此能不把所有心思都扑在孩子身上,也是周朦胧乐意看到的。当初她微末初起之时就把莲房从周家巷送了出来,就是想这个从小如同姐妹般陪着她的人,能过上平淡满足的日子。
沥北楼客人如流,白蒲庄子有张登前和刘爱民两人勤奋务实的盯着,菜品竟然能保持一年四季一直供应得上沥北楼不断增加的需求,并且时常会有些新奇的菜品带回来,让郭汪氏和刘氏试试新菜谱的。恐怕还有一段时间周朦胧才能看得见正远行在外的两个朴实憨厚的年轻人,但是她相信,他们俩一定也如郭汪氏和刘氏一样,让她刮目相看,欣慰满意。
白蒲庄子不仅在菜品供应给沥北楼上能有一笔非常可观且稳定的收入,另外一样收入也在最近的一年里大放异彩。那就是周朦胧后买的那几个鱼塘。
不,现在应该叫螃蟹塘,嗯,如果有这种叫法的话。端午就开始吃螃蟹,简直就是沥州的一道新风尚。上层勋贵们争先尝鲜,博个面子,外来的商贩游客们尝个新奇,存个谈资。本就是物以稀为贵,更别提这反时令的东西,更是稀罕,加上清贵们为了面子少不得要追捧,外来的外乡人听着名头寻个好奇,虽然还是那几个池塘,却跟生钱的聚宝盆一样了。
连游秀才给戚廷岳写信时也忍不住酸溜溜的调侃,“早知道给你寻的几个养螃蟹的人这样能来钱,我早也这样做去了。”
后头还忍不住跟戚廷岳装装心酸,“若换了别人家做这生意,我少不得要想办法挖挖墙角的,唉,看在你的份儿上,兄弟我就流流口水算了。怎么样?有没有一种情比金坚的感动?”
其实还真不是没有人想来挖墙角的。只是周朦胧早有预料,她可不是头一天出来打山头的,见惯了别人的红眼和黑心,所以她早就把帮她养螃蟹的一家人给糊弄的好好的。身契在手不说,平时也非常照顾,早就叮嘱过刘爱民和张登前,不要光顾着赚钱,多给这外来的一家子人关心和照顾。
别的不说,就郭汪氏和刘氏初在沥北楼的那一段时间,那样的忙,可那家的孩子身上的衣裳,却是郭汪氏和刘氏熬夜做的。虽然没有什么精美的花纹,名贵的料子,就是农家做事人最常穿最廉价的布衣,送去的时候,那一家子就感动的不行,更别提后来张登前和刘爱民动不动有空了拎点酒肉过去喝一顿,没空了让个小厮去集市上切一块五花肉送过去。
这些具体怎么做的周朦胧并没有一样样的去告诉张登前和刘爱民,她的原话是,“值钱的不是那满塘爬的肥美的螃蟹,也不是那一家子的身契,而是人家一双会养出螃蟹的手。”
或许她如果真的条条框框的去教,不一定有张登前和刘爱民做的好。张登前和刘爱民其实天赋并不算好,不够精明,不够胆大,长的不够俊美风流。
他们到现在举手投足跟京城的普通公子哥儿还是很有差别,跟前胡重楼这样混迹市井多年的人也决然不同,总是有一种好似洗脱不掉的属于泥土气息的乡气,憨气。
但是或许就是这样一身改变不了的气息,最容易收买人心。哪怕是同样的手段同样的话语,他们俩出手,他们俩开口,好似可信度就比那些斯文俊秀的人要高的多。
收野菜收山货时往往能拿到更好品质的东西,更实在的价格,笼络这些比他们层次低一些的人们更是经常用最简单直接的路径,换得真诚和信任。
周朦胧有时觉得,这两个本来资质一般的人,到了她手里,竟然像是她挖到了宝一样。
不,她觉得他们是两块璞玉。
朴实无华,内心俊美。
除了池塘,刘爱民和张登前还连续两年在收山货时能带回另一样白蒲庄子没有的值钱东西。那就是人参。
自从头一年两个愣头青撞到了大运,后来他们每次去,那里的养参人都留着宝贝等着他们。毕竟养参人是在钻朝廷的空子,好不容易碰上两个面相老实口风紧的生意人,谁也不愿把辛苦钱浪费在别的风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