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三旅压到最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到了十月份,朝鲜半岛的降雨少了许多,清川江的流量大大减少,所以发动反击的时候,各师旅是在不同地点渡河的。
退守的时候,情况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韩军夺回制空权之后,加大了轰炸力度。
能过河的地点就两个,一是介川,二是安州。
不是这两处地点的桥梁没有被炸毁,而是这两处地点的水流比较平缓,适合密集架设浮桥,特别是能够让坦克与重型卡车通行的大型浮桥。
机械桥?
清川江是朝鲜半岛上数得上号的大江,就算在降雨比较少的旱季,下游的江面宽度也在一公里之上。
这世界上,长度超过一公里的机械桥还没诞生呢。
安州本来就是一三三旅的防区,而退守的时候需要从安州通过的还有同师的一三四旅与一三五旅,以及四十四师的一三零旅与一三一旅,另外几个旅去了介川。
按照军队中不成文的规矩,作为“东道主”,一三三旅得负责殿后。
眼看着三营被韩军赶了过来,一三三旅旅长霍弘光上校有点坐不住了。
与十五军的其他高级军官一样,作为一名深受罗耀武熏陶的铁血军人,霍弘光不但脾气大,还非常果断。
军长的命令不但下达给了三营,还下达给了一三三旅。
挡不住也要挡,必须守到全部部队退守江北为止。
当时,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还没有完成!
事实上,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应该提前完成。因为从介川撤退的只有四个旅,而且没有受到韩军攻击。
问题是,并非一切顺利。
介川没有在清川江河畔上,而是在清川江的一条支流的北岸,要往北大约十公里才到清川江。
也就是说,部队撤退的时候,需要渡过两条河流!
毫无疑问,这很要命。
渡过一条河流都很困难,别说渡过两条河流了。
虽然屁股后面的韩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渡河总得花时间。第九机械化步兵师攻入安州的时候,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更要命的是,如果安州失守,韩军就能沿着铁路线向东北方向推进。
也就是说,韩军能从安州出发,迅速杀到介川。
以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而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至少需要二十个小时。
让韩军杀到介川,丢掉的就不是一三三旅,而是四十三师。
因为在介川那边,殿后的也是四十三师。
霍弘光非常清楚,罗耀武正在考虑对第十五集团军进行深度改编,将现在的集团军-师-旅的编制体系改编成集团军-旅,即取消师级编制单位,减少指挥环节上的麻烦。
虽然改编工作还没有开始,但是按照正常情况,肯定得“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