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重回俏七零空间年代文 > 35 班主(第1页)

35 班主(第1页)

一路说说笑笑的,很快就到了乡政府。这回拖拉机师傅没有等,直接回村了。杨小贝望着拖拉机拖着长长的黑烟远去,故作可怜地对老妈说:“这下我回不去了,从今天开始我就跟你混啦!”

易慧芬顿时母性大发,一把抱住可怜兮兮的杨小贝,“哎哟我的小贝,以后你就跟着我吧,保准不少你吃不缺你穿!”旁边的小姐妹看不顺眼了,“得了啊你们两个,昨天才认识,今天就好得跟什么似的,芬子你干脆把杨家妹子带回家当妹妹好呢!”,可不是,有个成语怎么说来着,“一见如故”!没错,就是这样,易慧芬就觉得小贝怎么就那么惹人疼呢?把她带回去当妹子?虽然自己有两个妹子,可成天就知道烦她,还是小贝可爱……

今天和昨天不一样,还没进院子,就能听见锣鼓敲打的声音,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闲着没事的乡亲们也有好些个在围观。还别说,无论老老少少的,就喜欢听歌锣鼓。哪里有吹打班子出没,大伙儿都会停下手中的伙计,听得津津有味。这些经过无数岁月留下了的曲调,或高昂,或轻快,或凄美,听着就是那个美。

吹打班子平常也都是普通的农人,但是一旦握上自己的“傢业”(乐器),瞬间就变身成为了艺人。他们在乡亲们中间知名度也很高,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评价,这个师傅鼓敲得好,那个师傅吹得一首好唢呐。按其乐器演奏运用分为粗乐和细乐两种(又称武场和文场)。

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故又称武场;一般是在婚丧嫁娶的时候迎客、待客的礼乐。细乐,即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又称之为文场。一般是在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平常大家听着最多的是粗乐,细乐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的表演者更多,一年也就那么几次出场。

当然了,现在给文化队配乐,那必须得细乐上场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之前的曲目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不像表演队的年轻人,每年都有新人加入,必须多排练几遍才成,他们等闲是不用来的,只是到了表演的时候直接上场就行。也根本不会有谱子这种东西的存在,都在师傅的脑子里面,传承艺业也是口口相传。临场的时候就算是表演得出了什么岔子,他们也会利用丰富的经验随机应变,事实上很多时候,还要靠他们救场。哪怕台上表演停了,只要锣鼓还在,大伙儿还是会听得乐呵呵的。

班主陈师傅昨天连夜得到通知,让今天把班子拉过来排练,说是有两首新曲子。这不是乱弹琴嘛!马上就要正式演出了,现在才说有新曲子,自己的班子演奏倒是没有问题,只有把原来的曲子听上几遍,大家伙各自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再试着过几遍,就完事了。可是一早上过来,王干事却说没有曲子,只有一个小姑娘清唱的调子。

吹打班之所以又叫锣鼓班,就因为他的基调就是锣、鼓、钹、唢呐等打击乐,其实是不适合伴奏的。当然了,戏曲是没有问题,本来民间的吹打就是由戏曲演变而来的。但是现代的一些歌曲,演唱者没有一副好嗓子,可压不住这些乐器。再说了,没有原曲,一两天功夫要把现有的乐器配合歌词,这个难度不亚于重新编曲,多半是来不及。难不成到时候只让一个二胡来伴奏?那也太不像话了!

陈师傅愁眉苦脸地蹲在一边吸着旱烟,其他师傅可没有想那么多,拿着自己的傢业顺手来上一段,其他人跟着和声,不要太惬意。现在平时也不让吹吹打打的,一年大伙难得碰头演一场,都兴奋得很。班主就不行了,现在虽说是人民政府当家做主,可完不成任务耽误了政府的差事,也是罪过大了。陈师傅一边闷头吸烟,一边心里埋怨王干事,这小伙!也是老办事员了,怎么给我老汉整这么个难题哟!

正愁着呢,就听见王干事在找他,“陈师傅!唱歌的小姑娘到了,你看是不是让师傅们停一下,听她唱上一段?”他赶紧答应了一声,挥手让伙计们歇下来。等走过去才发现,表演队的孩子们也都到得差不多了,正都围着王干事他们说话呢。

站在王干事旁边说的眉飞色舞的那个小姑娘陈师傅认识,是桃花村易家的大女,她搂着一个眼生的女娃娃,哎呦,长的那叫一个水灵,颜色好,穿得也周正,看着不想普通农家的女娃娃。他们说的唱新歌的小姑娘,莫不就是这位?

陈师傅猜得一点没错。杨小贝她们刚到,就被等在门口的王干事急吼吼地拉过来找吹打班主。他早上跟陈师傅碰了个头,才知道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没有原曲子,一时之间吹打班也不一定能搞定。可是昨天他都到乡长面前拍了胸脯,要放一个大卫星。到头来搞个清唱什么的,不是要让人笑掉大牙?事到如今,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嘛!他给陈师傅传达了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也不管人家愁得跟什么似的,等杨小贝一到,就赶紧催大家开始排练。

对于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杨小贝一向是非常尊敬的,人家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呐!听王干事给两人介绍完,她赶紧恭敬地跟陈师傅打招呼;“陈师傅,麻烦您了!”把陈师傅弄得怪不好意思的,边摆手边说,“莫得事!莫得事!”人家小姑娘这么客气,他跟伙计们早就习惯了被人们忽视,突然被如此客气的对待,实在是不习惯。

锣鼓队属于“杂艺”,以前是比较低贱的,穷苦人家才会去学的手艺。出去吹打也就是混着饭钱,很是被人瞧不起。后来改革开放,哪怕是在家种地也比这些艺人高尚一些,他们自己都不怎么愿意子女继承父业,所以很快就没了传承。等到没有了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也是门了不起的艺术,又大费周章地保护、发掘。总之华夏的很多老的传统就是这样,社会发展得太快,等回过头的时候才发现,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东西,我们短短几十年就全丢掉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