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英入阁已经有一阵子了,最初的手忙脚乱过去,如今已渐渐适应。将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了,他才有足够的闲暇梳理好思绪,而后带着谢礼来端王府道谢。
道谢的重点还是在江阁老的事情上,蒋文英是江洵的爱徒,徐琰也曾受教于江洵,说起他老人家来,各自唏嘘。说起魏王栽赃陷害,江洵狱中自尽的事情,早已过了中年的蒋文英还是有些眼角湿润,道:“魏王有如今的下场,是罪有应得!”
“这件事的始末你也都知道。”徐琰端着茶杯,目光审慎,“江阁老的死,你认为真的是魏王的手笔?”
蒋文英当然不蠢,“最初栽赃陷害,自是魏王手笔。但是后来狱中那个转折实在出人意料。殿下的意思是?”
“我只问你一句,魏王和江阁老的案子如果牵扯了更深、更隐秘的东西,蒋大人是否有胆量细查?”他的身子微微前倾,低沉的声音里透着威仪,“不止是魏王和太子争宠那么简单。”
蒋文英瞧着他那神色,心中暗自猜度。
庐陵城里的那些变故他都清楚,秦雄那样威霸一方的人都能被他连根拔起,眼前这个才二十余岁的男人,显然比他所想的厉害许多。去年的某些记忆浮现眼前,他看着徐琰无比郑重的神色,缓缓起身,而后单膝跪地,“蒋某不入党争,但愿与殿下协力,查明背后的真相。”
“这件事牵扯着令嫒,若有不慎,怕是阖府前途完全断送,蒋大人想清楚了?”
整整一盏茶的功夫,蒋文英沉默着没有说话。
徐琰便端坐在那里,慢慢的喝茶。
蒋文英手心里渐渐捏出了汗意,好半天,他才顿首及地,“愿与殿下同进退!”
这便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承诺了,徐琰连忙起身将他扶起。
这一回两人说的就不像刚才那样点水无波了,从去年中秋时白鹤楼的大火,到后来的昭明太子诗集,再到如今的昭明太子案,徐琰粗略分析完毕,道:“这些事情都牵扯到宁远侯府,蒋大人是否愿意深查?”
蒋文英心里咯噔一声。
过了片刻,他才沉声道:“要怎么查,还请殿下吩咐。”
“宁远侯府眼光不错,看到了蒋大人能有今日的本事。不知道蒋大人是否还愿意让令嫒嫁入其中?”
蒋文英闻言,只觉眉心突突直跳,便听徐琰续道:“兹事非小,蒋大人尽可回去细思,后日给我答复。”
*
沈妱在别苑里住了几天,周遭都是亲近的人,没有太妃和陆家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在,只觉得神清气爽。
她回到端王府的时候,惠平帝那里已经差人将书单送了来,果然划掉了其中的几本书籍,沈妱虽然没有看过内容,却也看过其题录,晓得这些书可能犯着惠平帝的忌讳。
晚饭后说起这事儿来,沈妱十分庆幸徐琰的未雨绸缪。
如今暑热正浓,从深山清幽之地回到蒸笼般的城里,哪怕端王府中遍植绿树,到了入夜的时候也还是有热风吹过。
两个人饭后都会散步消食,端王府上守卫森严,徐琰却不喜欢太多的仆婢在眼前晃来晃去,散步的时候也不带侍女随从,两个人自在说话调笑,是烟火红尘里最熨帖的时光。
沈妱身上只穿着薄薄的夏衫,抬臂比划的时候袖子滑落,便露出嫩白的手臂。她自己并没有发觉,说得正在兴头上。“……索性咱们就在城外建个书坊,自己刻书放到书馆里去,省得四处采买费事。再者,书坊一旦建起来,自然需要人手去打理,不就给那些贫苦的人寻了点出路么?”
“照你这样说,这书坊和书馆往后自给自足,都不必咱们操心了?”
“殿下可以不必操心,我来看着就是。只要出了这最初的几笔银子,等书坊做起来,自能卖些银钱做雇工们的工钱,这边只需要派个得力的管事过去,别叫出什么乱子就是了。”沈妱家里开着书坊,对这些倒是熟门熟路,大致说了书坊应有的盈利和雇工们的工钱,倒还真是能自给自足。
徐琰看她说得高兴,也受了感染,忍不住拥她入怀,“这书馆建起来,自然也需要人手打理,是不是又能做一次好事了?”
“那是自然的,殿下自小金尊玉贵,不知道贫寒百姓家里,那些工钱虽不算多,却也能养活不少的人。”说着得意一笑,“殿下保家卫国,我这里又是为民着想,呀,回头可得到皇上那里请个功劳。”
这自然是玩笑话了,徐琰笑着躬身,“皇兄那里我不知道,但阿妱如此聪慧,我却是忍不住想记你的功劳了。”
手掌握着她的手臂,那一层纱袖在晚风里轻盈的掠动,轻轻的擦过手背,却能挑起心底的涟漪。
沈妱心无旁骛,还当他是说正经的,便道:“殿下怎么记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