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麾下第一猛将的张增,居然被丁蓓志给击败了,这是小定王所不能接受的。
消息传开之后,唐小宝也着实吃了一惊。他慌忙召集部众,开始商榷此事。
对于起义军们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初战告捷,在盟主丁蓓志的带领下击败了号称所向无敌的小定王。
令狐云龙对此不以为然,他不屑的“哼”了一声:“对方只是先锋部队而已,丁蓓志便急不可耐的宣称大捷。这着实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后面的仗我们倒要看他怎么打。”
钱不通深表赞同:“丁蓓志调动了七十万大军,而小定王的先锋有多少人,区区八千人。且丁蓓志只不过是击杀了对方三十五人,自己倒是折损逾千他怎地不说。”
小定王讨伐流寇,首战便选在了秦岭之南的江淮之地。除了翻过秦岭就是滁州距离最近之外,这和丁蓓志被选为了十八路义军盟主,有着很大的关系。
朝廷怎么可能容忍一个义军盟主的存在,不打你打谁。
这十八路诸侯也并不是多么的团结,他们之所以推举丁蓓志,其实和唐小宝的心思一样,那就是枪打出头鸟。
身为一个义军盟主,丁蓓确实权力够大的,他能够名义上调拨各路兵马抵抗小定王。如果击败了小定王,那么丁蓓志就会声望空前,很可能这江山会易主给他。
丁蓓志当然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这次击败了小定王的先锋,是值得骄傲和宣扬的一件事,对于提升士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呢,小定王麾下大将张增带着的不过区区八千人。而损失的部众,只有三十五人。
再反观丁蓓志,他调动了七十余万人,杀了张增部队三十五人,自己损失了近千人。
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场大败。七十万人的流寇对付八千官兵,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七万人打八百人,相当于七千人打八十人。相当于七百人打八个人,丁蓓志却依旧四处鼓吹所谓的大捷。
唐小宝却摇摇头:“事情不能这么来看,不管怎么说官兵后撤了,这就算是胜利。至于咱们有多少人,打仗不能这么算的。”
唐小宝说的没错,兵将从来都是贵精不贵多。真要是打起来了,并非人数占优就能获胜。
小定王手里只有十几万人,面对的却是一十八路义军诸侯的上百万人。小定王并不担心,这些流寇人数众多,战斗力却极差。
唐小宝也知道这样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丁蓓志拼命鼓吹自己的原因。七十万人逼的小定王先锋后撤,对于他们来说算得上是一场大胜利了。
起义军的士气迅速高涨,这一切都源自于发生在滁州的一场并不起眼的战役。
然而,接下来才是起义军们真正的噩梦。张增进攻失利之后,小定王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进攻策略。一方面大力发展自己占据地盘的经济,另一方面就是采取闪击战术,争取最短时间剿灭流寇。
第二次交锋的时候,才是决胜的关键。这一次,双方投入的兵力更多,几达百万之众。
然而,最终败的仍然是这些起义军们。小定王调整了策略之后,很快一雪前耻。
同样是在滁州,同样的作战方式下,丁蓓志组织起来的百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最终败的仍然是这些起义军,小定王的攻势依旧是无可抵挡,这一次丁蓓志终于慌了,那一十八路起义军们,也慌了。
这一十八路起义军首领,亲眼见识了小定王打仗的可怕之处。
第二次滁州决战,扑上来的是小定王的主力。作为先锋的张增大将为了一雪前耻,对着滁州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起义军们终于害怕了,他们也真真切切的见识到了小定王的真实战斗力。滁州城虽说不上是固若金汤,可沈章当年攻破城池,用的也是诡计。张增攻破城池,靠的是勇气。
在绝对实力面前,起义军们再次暴露出自己的短板。小定王的部下配合默契,而丁蓓志的大军如同一盘散沙。
滁州即便是能攻打下来,最快也得需要三两日。这还是,攻城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实际情况却是,从小定王下令开始攻城,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就这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坐拥百万雄兵的丁蓓志,滁州失守。
这一十八路群英大会,依旧是抵挡不住小定王疯狂的进攻。要命的是,随着盟主丁蓓志的节节败退,这些起义军的联盟也开始岌岌可危。
大家再次出现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因为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敢去江淮支援丁蓓志。而丁蓓志这个盟主,也有些名存实亡。
丁蓓志占据的整个江淮,也是岌岌可危。小定王拿下滁州之后,再次的发兵通州。然后,兵锋直指润州。
丁蓓志慌了,他终于明白这个所谓的盟主,就是个烫手的山芋,他不断的以盟主的身份发布调令,命令各部义军驰援。然而,没有一支军队前来。
江淮失守已成定局,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小定王再次夺回了江淮的控制权。这次朝廷占据了江淮之后,开始清楚流寇行动。
小定王大权在握之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首先,在收复的失地重新启用新的官员。同时,恢复朝廷祖制,使得各项制度趋于完善。
对于流民,则采取安置的办法。朝廷想办法提供种粮,使得百姓们尽快恢复农耕。土地不适宜播种,那就兴修水利。
小定王占据的江淮之地,逐渐的固若金汤。这让唐小宝恐惧不安,小定王竟然和自己想的一样,江淮之地的百姓,对于军纪严明的小定王军队,不再有排斥心理。
当百姓们不再反感朝廷,对于这些起义军们来说,是不利的。
然而,更为要命的是,润州接着失守了。作为唐小宝宿敌之一的丁蓓志,也被小定王在战场上射杀。
一十八路群英联盟,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损失了自己的盟主,江淮再次回到了朝廷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