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嚷了一天的阵地终于平静下来,疲倦的太阳也躲进西山,夜幕悄悄地吞没连绵不断的山峦。
月光下,阵地上枪炮厮杀的痕迹历历在目:炮弹爆炸引燃的小草轻轻地冒着余烟;成千上万的子弹壳横七竖八地躺在战壕前,在银辉的照耀下,就像天上的星星不停地眨着眼睛;敌人的尸体、逃跑时丢弃的钢盔、弹药、背具也无规则地摆在前沿阵地。
一个小小的山头,每天都要承受成百上千发炮弹的袭击,草木化为灰烬,山岩变成焦土,敌我双方最近的距离只有几十米,以至于我阵地上一点细小的声响,都会引来敌军一阵枪声。
有些哨位分散在石缝里,进出都要爬行。洞子低矮,人要斜卧或佝偻而坐,从天亮到天黑,又从天黑到天明,雨季一到,猫耳洞大量积水,有的深达齐腰……
赵达功一下子坐起来,他是被梦里的水泡醒的,三十年了,但那种滋味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看看墙上的钟表,凌晨五点,他起身穿衣服,然后骑着三轮车去捡垃圾、收破烂,他的一天开始了。
赵达功骑着三轮车从街头走过,看到马路上穿梭的漂亮汽车,人行道上行走的靓丽男女,心里不知道什么滋味,他也曾风华正茂,曾带着耿耿之志和拳拳之心为国尽忠,还荣立过一等功。
但是三十年过去了,他老了,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残了一条胳膊、瘸了一条腿的捡垃圾的老汉,没人知道他是战斗英雄,甚至人们都忘了那场战争,仿佛它根本没有发生过。
不,不是忘记,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那场战争的存在,不知道那些牺牲与奉献,自然,人们也就不在乎他这个一等功臣。
残了一条胳膊、瘸了一条腿的赵达功退伍,回到旬阳县,进入一家集体工厂,与一个残疾女子组成了家庭,一等功臣的光环很快淡去,柴米油盐的日子渐渐消磨。
时时面对贫穷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对于赵达功来说,最艰难的是自己的付出与奉献没人在意,在街头捡垃圾、收破烂,他经常看到的是人们的白眼和嫌弃,而不是英雄该有的荣誉。
中午回家,老伴将早晨剩的稀饭热了热,两人就着咸菜,对付着吃了。
赵达功有补助,如果没有病,不用吃药,日子还是够过的,但老伴多年的心脏病需要手术,他自己的肺也不好,都需要住院治疗,医院就是吞金兽,他们正在攒钱。
而在去医院手术之前,必须用药维持着病情,所以日子是相当的艰难,还用想吗?残疾人的日子当然艰难。
两人刚刚吃过饭,老伴对赵达功道,“老头子,今天你生日,在家歇会儿吧。”
“不歇了,今天我早点回来就是。”赵达功说完,就要推门出去,这时候电话响了,赵达功用的是别人早丢掉的诺基亚,他接起来,对方说道,“您是老英雄赵达功吧?”
老英雄?赵达功听到这三个字,莫名地有些激动,他说道,“我是赵达功。”
“您老家在旬阳县哪里?我们是老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特意来探望您的。”对方说道。
老山基金会?赵达功听到老山二字,心里突地翻江倒海起来,他勉强深呼吸一下,报了自己家的住址,他住在城乡结合部,胡同弯弯绕绕的,怕对方找不见,就跟老伴说了声,出去迎一迎。
来的是褚德龙和王翰。老山基金会是正规注册的慈善基金会,民政布门提供了所有名单,但这次褚德龙二人过来,人名和联系方式来自于刘大良,名单上都是最困难、最急需优先帮扶的对象。
他们从车站打车过来,中途买了一些营养品,在胡同口,他们遇到了赵达功,褚德龙给赵达功庄严地敬礼,然后三人聊着,来到赵达功的家里。
褚德龙当过兵,见到老山英雄家徒四壁,心里当然难受,赵大娘张罗着倒水,聊了几句,赵达功拿出了自己的功勋章、立功奖状和退役证书。
褚德龙看了,深情地用手抚摸奖章和奖状,然后,他介绍了老山基金会,又问道,“老英雄,听刘老师说,您和大娘的病都需要住院手术吧?”
自从来到赵达功的家里,王翰便开始用手机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