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天下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参透生死之变。
如此,方能大彻大悟——朝彻。
或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此,便是朝彻。
你要见天下之性,必然要参透天下运行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看破生死之迷障,如此,方能大彻大悟,能够见天下之性。
故而,朝彻,能见性。
见天下性,方见己性,故而……见独。
你参悟天下之后,便要开始参悟认知自己了,认知自己的本性,认知自己在这样的世界该有什么样的作为,认知在无数轮回当中,这一世,有着怎样的使命,对文明有着怎样的责任。
如此,也就见了己性了。
最后,便要跨越时空,将过去、现在、未来收纳于心中,参悟文明之理,参悟人生之义,为文明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而努力。
如此,便是无古今了。
庄子的八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都是基础,是修行之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所以不纳入境界,但实际上与金华一境息息相关,也与心斋息息相关。
“朝彻”、“见独”、“无古今”恰好贴合见性,却又与坐忘无关吗?
见性是有,坐忘是无。
有离开无不是有,无离开有亦不是无,合在一起,才是道啊。
而“不死不生”和“撄宁”,撄宁归为入静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已经是返璞归真,参有无之变了,而回光是有的极致,而非无的极致,故而,以光明为境界。
至于不死不生。
庄子言撄宁: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这就是不死不生了。
杀生者,并非是杀人,而是“消灭念头”,念头一起,你就把它空掉,念头不起,便能长生不死。
生生者不生,就是这个道理,你念头情绪经常泛起,便不得长生了。
但,杀生,不生。
都并非是强制压下念头,而是自然而然才行,有了这个境界,才能够去够撄宁的边,你什么都不想,但天地又一切随你。
所以,不死不生,也就是半步撄宁,是入静的极高境界了。
故而,入静、回光,并无高低之分,只是侧重不同,它们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道。
“对于安平来说,分不分境界无所谓,对于后来者来说,这可是省却了数十年苦功的明灯啊,如此大善,大善。”
体系越完备清晰,对于后学者自然越友好。
嘉靖讨到了见性的三个境界,自是相当喜悦,知晓张执象如今应当是“无古今”的境界,而他自己,勉强算得上是“朝彻”。
只是回光不同于见性,是有“反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