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位,不出意外的话,按照赵国公他们之前回报的信息来看,差不多应该能到汴梁!”乾清宫里,面对朱元璋似提问又似自言自语的话,李善长拱着手笑呵呵地回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那估摸着他们跟元兵也快交手了!不知道这汴梁城多久能破!”
李善长笑道:“上位,汴梁自古便是一座雄城,蒙元朝廷派了十万大军守卫,以我方的十五万大军攻打汴梁,老臣估计,恐怕兵力上会稍显不足,臣等也是低估了蒙元朝廷对河南对汴梁的重视程度,所以破城只怕会遇到些困难,其实,冯胜在济宁的五万大军若是能跟北伐大军合兵一处,以二十万大军围攻汴梁,或许会更容易一些!当然,老臣不知兵事,想来以老臣能想到的事情,太子和赵国公自然肯定也能想到,更何况还有徐常两位副帅这种宿将在,他们能做出分兵这个决策,自然有其道理!”
刘伯温有些奇怪地看了李善长一眼,这位李先生虽然话说得看似不偏不倚滴水不露,但是他还是敏感地察觉到这话里似乎意有所指。
“杨宪,汪广洋,刘伯温,你们怎么看?”朱元璋不动声色,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出来。
杨宪躬身道:“回皇上,李相的话未尝没有道理!此时分兵确实不太妥当,臣即便不知兵,但也知道攻城战如果兵力没有守城兵力的两到三倍以上,是很难取胜的!臣建议皇上立刻给前线将士下旨,纠正错误,同时,着兵部和大都督府再组织十万人马北上,弥补北伐军力!”
杨宪此人是个干吏,私心重但也勇于任事,所以对事情态度非常鲜明,不会打哈哈。
不管采不采纳杨宪的建议,朱元璋对这个臣子做事的态度他还是认可的。
杨宪发表完看法以后,汪广洋接着表态,不过他的态度就模棱两可了:“皇上,老臣觉得分兵有分兵的好,合兵一处也有合兵一处的好,一时难以决断!”
朱元璋还没说话,杨宪立即鄙视道:“汪大人,我们是在中书省任职啊,中书省统领百官上承皇命下达黎民为国秉政,一天不知道要处理多少大大小小的国事,事事都难以决断还如何做事?”
汪广洋也不生气,温厚地笑道:“杨大人说的也对,不过皇上问询,当臣子的自然不能欺君,臣只是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好了!”朱元璋摆摆手:“杨宪你也不要咄咄逼人,伯温,谈谈你的看法!”
刘伯温看看前面三人,这三位乃是中书省大员,中书省统辖六部,兵部便是其中之一,所以他们对用兵发表看法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刘基一个管御史言官的就没必要裹进去了吧?
“回皇上,臣是御史中丞,非兵部堂官,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刘伯温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朱元璋打断了:“废话!咱还不知道你位居什么官职了?让你说你就说!”
这老学究每次遇到事情都想明哲保身,真是让人好生火大,本朝圣君临朝,你只要忠心于咱,好生为大明做事,什么保身不保身的该是你考虑的?咱朱元璋还保不住你了?
刘伯温见避无可避,只得硬着头皮说出自己的看法:“回皇上,臣不懂行军打仗,臣只是觉得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臣等毕竟不在前线,所看所虑未必有太子、赵国公和徐常两位将军周全!”
朱元璋大笑道:“伯温说得对,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个道理!对前线将士咱是万分信任的!至于兵力问题,前方尚未求援,我们便不必杞人忧天!中书省务必做好北伐大军的粮草供应问题,荆州国仓的粮食要尽快送到北方!”
李善长杨宪汪广洋三人躬身领命。
不同的是李善长脸上看不出什么,依旧笑呵呵的。
而杨宪则面无表情地看了刘伯温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