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在黎尘的提醒下,黎露换了一身粗布棉袄,头上裹了一条头巾,将眉毛特意的画粗了,脸上也抹了些锅灰,转眼从一个明媚动人的少女,变成了一个乡下妇人。
李氏和黎璟桦看得眼睛都瞪圆了,赶紧的嘱咐三人(还有离刹)偷偷的溜出去,可不能给黎老太爷和黎老夫人,特别是黎文景看到了!
黎王氏不怕,她窝在卧室不敢出来了。
黎露便带着黎尘从角门偷溜了出去,然后从镇口往乡下走。
李四媳妇说了,上合镇和江桥镇都属于一个县,她们县可是江南有名的丝绸产地之一,也就是乡下很多妇人都是闲暇时间就纺纱刺绣,以乡间产出的质量来说,她们县算是最好的那批,而且产量也稳定。
也就是说,这上合镇的乡下村子里,就有妇人纺纱织布。
黎家虽然就住在上合镇,但是却基本上不会去乡下,最多也就是男人去自家的薄田里收一些抵做田租的产物,黎露对镇上熟悉,出了镇子还真不熟悉。
好在,这一片是江南人口稠密之处,她们沿着官道走了十里,便看到了一个村庄。
正是农闲时节,今日的太阳又好,好些村人坐在村头聊天晒太阳。
离刹先走上前,说想讨口水喝,便有个爽快的妇人引了她们回去自家土屋,倒了碗水给她们喝。
黎露就着喝水的时候,抬眼溜了一圈,便看到了放在屋檐下的一辆半旧的纺车。
黎露便做好奇的模样问起那纺车。
那妇人是个豪爽的,听得她问便道:“这个啊,是用来织绢的,如今农闲,正好织些卖点银钱好过年。”
有了妇人这个话头,黎露便借着好奇的,连番细问了一番。
比如她们这里主要是织绢还是绸?一般能卖多少钱?是怎么卖的?
妇人看她一个年纪不大的女子带着两孩子,虽然脸黑黑的,但是眼睛明亮,笑容和蔼,那声音又清又脆如同黄莺一般,便也笑着一一回答。
她说,她们这村里,大半的人家农闲都会织绢,偶尔也会织绸,一年大概能织出三到五匹,若是自家产的蚕丝多了又肯下苦力的,一年十匹也是能织出的,而织好后,有游商会定期来收,一匹绢的价格按照当年的行情,从五百文到六百文不等。
黎露心里暗自算了下,按照李四媳妇说的,李三李四他们收的这种乡间绢合到七百文一匹,卖去北方则是能卖到一千一百文到一千两百文,也就是说,李三李四他们是从那些游商手里收的,而到京城的卖价去掉中间的运费人工,能赚三百余文。
在这户农家喝完茶后,黎露带着黎尘离刹又走了几个村子,问的情况大致相同,不过是有些村子是专门出丝的,也就是专门种桑树养蚕,然后缫丝练丝,再将这种熟丝卖给专门的纺织户。
当日晚上回去,黎露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便给李氏提出要去杭州府和湖州看看。
李四媳妇说,那些大织坊都在那两处。
这就在上合镇旁边走走李氏和黎璟桦还可以大着胆子答应,但是要去杭州府和湖州……
可黎露就是想去。
正纠结着呢,李四带着自己两个儿子来了。
李四这两儿子也是双胞胎,都是十三岁,原本在镇上的私塾上着学,后来被李四对照着李欢一比较,那私塾的钱等于是白丢了,赶紧的自家弄学堂,这学了快一年,听说李欢和黎昊然要考童生,想来想去,便也去报了名,再又想来想去的,腆着脸的,带着两个儿子上了黎家。
想着,也跟着突击补习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