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老子他说讲的是什么 > 第37章(第1页)

第37章(第1页)

接着,老子便谈道德最高修养的标准。他说:&ldo;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rdo;&ldo;唯&rdo;与&ldo;阿&rdo;两字,是指我们讲话对人的态度,将二者译成白话,在语言的表达上都是&ldo;是的&rdo;。但同样&ldo;是的&rdo;一句话,&ldo;唯&rdo;是诚诚恳恳的接受,&ldo;阿&rdo;是拍马屁的应对,不管事实对或不对,一味迎合对方的意见,这便是&ldo;唯之与阿,相去几何&rdo;之处。许多青年朋友和我们谈话时,每说:&ldo;你的看法很好,不过我……&rdo;,这就是&ldo;阿&rdo;。&ldo;不过&rdo;、&ldo;但是&rdo;这类转语,往往隐含着低声下气,不敢得罪人的顺从心理。然而,真理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随便将就别人,做顺水人情的。

尤其是做学问,汉儒辕固生就骂过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说:&ldo;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rdo;。一个读书人,不可在学问上、思想上、文化上将就别人,附和别人,为了某种私利拐弯抹角,那就不对了,儒家非常重视读书人这一点的基本人格。&ldo;唯&rdo;与&ldo;阿&rdo;实质内容并不一样,但是表面上不易分别。

老子说这些道理,并非教我们带着尖刻的眼光,专门去分析他的言行举止,是&ldo;阿&rdo;是&ldo;唯&rdo;;而是提醒我们自己,学习真诚不佞的&ldo;唯&rdo;,避免虚伪造作的&ldo;阿&rdo;。千万别读了老子这句话,结果处处挑剔别人,不知一切道德修养,应从反求诸己开始。

另外,&ldo;善之与恶,相去若何?&rdo;善与恶若是往深一层去观察,那也许是划分不出距离的。善恶之间,很难分辨。往往做了一件好事,反而得到恶果。据我个人的人生经验,以为以前救过的人,现在想想,倒觉得是件坏事。因为他们以后继续活下去的那种方式,反而是伤害到其他更多的人。所以,善与恶的分际,简直难以捉摸。而且,所谓善恶、是非、好坏,若真以哲学的立场彻底研究,那更无法确定出一个绝对的标准。

虽然绝对的道德标准难求,但是一个社会因时因地所产生的相对道德标准,一个修道人也应该遵守。这是&ldo;人之所畏,不可不畏。&rdo;即使你超越了相对的案臼,到达了绝对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你仍有必要陪大家遵守这个世界的种种规则,避免举止怪异,惊世骇俗。此即老子的另一句话,&ldo;和其光,同其尘。&rdo;不可不畏,不得不畏,不能不畏,在文字上虽只一字之差,但是其意义相去甚多。不可不畏乃发自于自己内心的认识与选择,为了利益众生而随顺众生,不是受外在环境的制约,执著一般相对的价值标准。比如有个东西,大家都认为是黑色,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称呼,你也就跟别人说是黑的,不必硬说是白的,否则将有麻烦,无法彼此沟通。

我发现我们一些老朋友,天天翻报章杂志,天天大作文章,相劝省点力气,少写一点,可是都自认为没有办法,因为他有一副忧世忧国的心肠,总想对社会贡献出一点力量。像有好几位老教授,我也经常互相劝勉,你少教一点书吧,多保养自己一点,同样也做不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前途,还是担忧挂虑得不得了。因此,要&ldo;绝学无忧&rdo;,逍遥自在,除非得了道。未得成道之先,忧世之心,或者挂虑个人的安危,是免不了的。

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

接着,下面一段,可以说是老子的&ldo;劝世文&rdo;。&ldo;荒兮其未央哉&rdo;,&ldo;荒&rdo;是形容词,像荒原大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放在这一段里,应作什么解呢?‐‐《易经》最后一卦&ldo;未济&rdo;。我们看看历史,看看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没有了结之时。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上面立着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后来有个人拿着这幅画,来请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题字。苍雪大师一看,马上提起笔来写道: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这一首诗,以一个方外之人超然的心境,将所有人生哲学、历史哲学,一切的生命现象,都包括尽了。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一来一往。就算是传说中的神仙,也有他们的执著,也有他们一个比一个高明之处。这样一代一代,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的时候。苍雪大师这首名诗,相当能够表达老子&ldo;荒兮其未央哉&rdo;的意思。

那么,在这一个永远向前推进的时空时,一个修道人该如何自处呢?&ldo;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rdo;&ldo;熙熙&rdo;二字,并不见得是好事,单就文字解释,是很太平、自然、舒适、自在,看起来很好的样子。所以许多人的名字都取个&ldo;熙&rdo;字,如清朝皇帝&ldo;康熙&rdo;。

然而,&ldo;熙&rdo;字是好而不好,吉中有凶。司马迁《史记》上提到:&ldo;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rdo;我们看这个世上,每个人外表看来好像没怎样,平平安安活着,其实内心却有诸多痛苦,一生忙忙碌碌,为了生活争名夺利,一天混过一天,莫名其妙地活下去,这真的很快乐、很满足吗?老子指出一般人这样生活,自认&ldo;如享太牢,如登春台。&rdo;好像人活着,天天都上舞厅,天天都坐在观光饭店顶楼的旋转厅里,高高兴兴地吃牛排大餐;又好像春天到了,到郊外登高,到处游山玩水,颇为惬意。牢是牛,古代祭礼以牛作大祭的牺牲。

老子对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态度,认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乐的一面,但是这快乐的一面,却暗藏隐忧,并不那么单纯。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别于众人,应该&ldo;我独泊兮其未兆&rdo;,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兴,澄澈到底。应该&ldo;如婴儿之未孩&rdo;,平常心境,保持得像初生婴儿般的纯洁天真。老子一再提到,我们人修道至相当程度后,不但是返老还童,甚至整个人的筋骨、肌肉、观念、态度等等,都恢复到&ldo;奶娃儿&rdo;的状态(大陆的湖北、四川地区,称呼还在吃奶的婴儿为&ldo;奶娃儿&rdo;)。一个人若能时时拥有这种心境,那就对了。这和上面讲过&ldo;专气致柔,能婴儿乎&rdo;的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下面一句话也是修道人的写照。&ldo;囗囗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rdo;&ldo;囗囗&rdo;,如同孔子在《易经》上说的&ldo;确然而不可拔&rdo;,自己站在那里,顶天立地,如一座高山,不可动摇。&ldo;无所归&rdo;,也就是孔子所言,&ldo;君子不器&rdo;,不自归于任何典型。你说他是个道人,却又什么都不像,无法将他归于某一种范围,加以界定。而&ldo;众人皆有余&rdo;,世上的人,都认为自己了不起,拼命追求,什么都想占有;而我什么都不要,&ldo;遗世而独立&rdo;,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忘了我一样。

这种风范,做起来还真不易。辛稼轩有两句词说:&ldo;须知忘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却大难。&rdo;自己要将这个社会遗忘,还算容易,但要社会把你轻易地忘掉,那可不简单。&ldo;人怕出名,猪怕肥&rdo;,尤其在社会上有了一点名气的人,更难做到。到时你想远离这个社会,归隐山林,不再过问世事,这倒好办,因为只要你真看得开,放得下便可。但是,你一躲到深山野地去,有许多人还是会千方百计找你出来,说你有道啊,要你干这干那,绝不放过你。这就是&ldo;欲世相忘却大难&rdo;了。所以老子最后只好骑着那匹青牛,悄悄逃出函谷关去了。

《老子》这第二十章,实际上全部在阐述前面他所说&ldo;和其光,同其尘&rdo;的道理。我们研究古文典籍,大可不必另外从别处引经据典,大作文章,只要以原书各节内容互相对照诠释,便可寻出其原本含意。老子亦是如此,他的每一个观念,在本文中自有他的注解。

只是同流不下流

因此,老子又说:&ldo;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rdo;。&ldo;愚&rdo;,并非真笨,而是故意示现的。&ldo;沌沌&rdo;,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但自己内心清清楚楚。有些人学道家学坏了,故意装糊涂,却走了样,弄巧成拙,反而坏事。所以,这种外昏内明的功夫,不是随便装疯卖傻便是有道的。一个修道有相当体悟的人,他可以不出差错地做到:&ldo;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猎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rdo;&ldo;昭昭&rdo;,就是高明得很,什么事都很灵光的样子。一般俗人都想这么高人一等。相对地,&ldo;我独昏昏&rdo;,修道人不以为聪明才智高人一等,给人看起来,反是平凡庸陋,毫无出奇之处。&ldo;我独昏昏&rdo;。同时也说明了修道人的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因此给别人看成傻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