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缘义所失,衣食常不周。
(《无衣》二六○)
寄语食肉汉,食时无逗留。
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
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
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
(《寄语》二六九)
寒山之读佛经并不是要出家修行,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念头。对于寒山来说,佛教的基本教义对于其的影响倒是其次,或者说寒山最多只是通过阅读对于佛教的义理有了一些了解,这种了解也表现在了上述诗歌中,体现在了寒山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之上。但更为重要的是,自从贞元十七年从咸阳重返天台之后,寒山对于世事早已没有了执着之意,生活之中的是是非非对于寒山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寒山关注的是生命的本身。对于寒山来说,读经更多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享受:
盘陀石上坐,溪涧冷凄凄。
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
怡然憩歇处,日斜树影低。
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
(《盘陀》二六七)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
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
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岩前》二七九)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
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
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今日》二八三)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
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
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
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千云》二八四)
寒山问拾得图
这才是寒山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自得、悠然。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时期寒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给寒山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实际上寒山观念的根本性改变已经在重返天台之际完成了,就在乱坟岗的那一刻,寒山的心灵早已经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读经,只是寒山的一种生活方式,聊以修身养性,这里面自然包含着对丰干禅师和拾得和尚的深深的情感。有青山、有绿水,有碧岩,有白云,还有挚友,手捧一经卷,那是一种怡然自得的情怀,更是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致。有此境界足矣,又何必一定要出家为僧呢?禅的那种情致与此刻寒山的生活有着极大的相融性,这也是寒山能够接受其意境的关键原因所在。此刻的寒山在寒石山诵读着禅卷,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对于寒山诗所表达出来的意象有比较大的影响。寒山诗大多写于这个时期,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在其诗中有很多充满着禅意的诗句和充满着佛理的描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山死后其诗的流传和被世人接受,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