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虽然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但是其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将寒山与寒山寺联系起来的就是这种传说的力量。根据钱学烈先生的考查,寒山寺在宋代的时候还只称枫桥寺或妙利普明塔院或普明禅院,其名见于文献是开始于明代[16]。寒山与普明妙利塔院的正式融合成为寒山寺也是在这一时期,姚广孝于永乐十一年(1413)在其所撰的《寒山寺重兴记》中称:&ldo;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冠桦皮冠,着木屐,被褴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于此。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遂额曰&lso;寒山寺&rso;。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募建殿室,于方丈设寒山、拾得、丰干像,不敢忘也。&rdo;虽然,寒山并未曾到过寒山寺,更谈不上曾经主持寒山寺,但是,寒山寺是寒山这一文化现象的结果,是传说所至也好,是诗文影响所及也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物,寒山寺成为了吴中胜景,因此而享誉中外。
如果说国清寺僧作伪闾丘胤序而使得寒山作为一个文殊转世的僧人形象出现,寒山寺则是作为僧人形象的寒山的归宿,那么&ldo;和合二仙&rdo;的传说则是寒山作为僧人形象的升华。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象征着和美、团圆之神,关于其来历,则是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之一就是与寒山和拾得相关。
和合二仙
寒山、拾得何以成为和合二仙?民间有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寒山和拾得原本同住在北方的一个村子,两人亲如兄弟,寒山略长。后来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是互相不知道。直到拾得要和那个女子结婚,寒山才知道,于是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在听说了此事之后,也舍女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折一盛开的荷花前去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相见,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相向而舞,后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为庙,即为&ldo;寒山寺&rdo;。另一种说法是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于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他曾在国清寺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ldo;拾得&rdo;,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拾得则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此后,两人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诗集》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寒山寺,以此闻名中外。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和睦友爱的情意。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国清寺内举行法会,越州信徒王老太和女儿芙蓉赴会,因旅途疲乏病倒寺中,寒山、拾得两人采药、熬药照顾王老太。老太死前立下遗嘱,要女儿跟寒山、拾得其中一人结婚。处理好老太的后事,寒山、拾得二人相互推让。后寒山出走,拾得则告别芙蓉去寻找寒山。千方打听,才得知寒山在苏州的一座古寺里出家了。两人相会的时候,寒山手捧一个盛着素斋的竹盒,拾得采来一支红艳的荷花。此后,两人一起住在这座古寺里,一起出家,后人称这寺院为寒山寺,称拾得为&ldo;和仙&rdo;,寒山为&ldo;合仙&rdo;。自宋代起就祭祀为和合神。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ldo;和圣&rdo;,拾得为&ldo;合圣&rdo;。此后,寒山、拾得作为和合二仙,成为了婚嫁喜庆之神,民间但逢婚娶喜庆之事,都要在中堂悬挂二人画像,以祈愿美满幸福。同时,作为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也成为了传统年画的基本题材之一。
由闾丘胤而至寒山寺,由寒山寺而至和合二仙,这样演变,自然是寒山生前所未曾料到的,虽然寒山在其诗中也曾说过,&ldo;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rdo;(《有人》三〇五)。但是不管传说有多么得荒诞不经,不管闾丘胤伪序是出于何种目的而作,这种演变至少表明了在寒山死后,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撇开事实的争论,对于寒山诗的流传和影响的扩大而言,无疑是具有好处的,因为中国传统的大多数文人都是具有佞佛的心理,对于充满禅机和隐趣的作品非常推崇,而这也正是寒山诗的一大特点,&ldo;寒山子诗,绝尽烟火之气;圆洁自然,颇近于陶,僧也而仙矣&rdo;[17],这样的风格适合了中国传统士人审美需要,&ldo;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rdo;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寒山诗所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ldo;寒山体&rdo;。如果说僧人一开始时篡改徐灵府所搜集的寒山诗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而寒山诗后来的大力流传,却也正是得益于此的。泉下有知的寒山,或者根本想不到当初拿着木棍追打自己的僧人,此刻却在极力地抬高着自己。当初自己非常讨厌出家,可到最后,自己反倒也成为僧人,还是一个&ldo;诗僧&rdo;。这样的结果,多少有些反讽的意味,但这就是现实。
但是,寒山诗最早毕竟是由道士徐灵府收集的,在寒山被不断地僧化、佛化的现实面前,道家徒难道没有任何的努力吗?当然不是,现存于《太平广记》中由晚唐道士杜光庭撰写的《仙传拾遗》里面保存着这样一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