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一群之中,我看重他和未名社那几位朋友李霁野、韦素园、韦丛羌、台静农等。他在《忆韦素园君》的文中说:&ot;未名社的同仁,实在并没有什
十
他的师
友
國::1?11」國國圍」」
鲁迅评传
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
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
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
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
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39;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仁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
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了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还是知道的。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说解之后,却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啐了自己的心。&ot;……&ot;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圣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它多。他不人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ot;1这是鲁迅所赞
许的有为青年的轮廓。
不过,我们看看鲁迅和李霁野先生往来的信以及《两地书》中,他对许广平所提及的,他本来对《莽原》的年轻朋友,颇尽力帮助,而有所期待的,后来
高长虹、向培良都和他闹翻了。他写给许广平信中说:&ot;长虹又在和韦素园吵闹了,在上海出版的《狂飚》上大骂,又发了一封给我的信,要我说几句话。这
真是吃得闲空。然而我却不愿意奉陪了,这几年来,生命耗去不少,也陪得够了,所以决计置之不理。况且闹的原因,据说是为了《莽原》不登向培良的剧本,但培良和素园在北京发生纠葛,而要在上海的长虹破口大骂,还要在厦门的我出来说话,办法真是离奇得很。&ot;2其失望与不满之情,也是溢于词表的。鲁迅接近青年的,但要他和青年为友,也是不容易的。
笔者于鲁迅的朋友中,凭着自己的主观来选择,还要再写四个人:一个是孙伏园,他的学生,后来和他往来最密切的朋友。一个是林语堂,鲁迅写给
《鲁迅全集》第6卷,第68、72页。2《鲁迅全集》第7卷,第198页。
笔者的信中,就说过&ot;语堂是我的老朋友,我应以朋友待之&ot;的话。而在《语丝》时期,他们之间的确相处得很好;鲁迅之往厦门大学任教,也是林氏所推荐的。一个是陈公侠(仪),便是任过福建省主席、台湾行政长官。又一个,则是若干人或许不赞成的,被鲁迅攻击得很久的陈西滢(源人其他,如冯雪峰、茅盾、郁达夫等等,我都一笔带过了〔本来,我要说到郁达夫的,创造社那一群年轻朋友中,都和鲁迅不十分融洽;郭沫若就不曾和鲁迅见过面。只有郁达夫和鲁迅相处很好。鲁迅旧诗中,有《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ot;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ot;1可惜,手边材料,十
分缺乏,不能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