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希望他能够得到这位老师品学的熏陶和传授。民国三年,我的长儿世瑛
年五岁,我便替他买了《文字蒙求》,敦请鲁迅做开蒙先生。鲁迅只给他认识
二个方块字:一个是4天,字,一个是&39;人7字,和在书面上写了&39;许世瑛7三个
字。我们想一想,这&39;天人,两个字的含义实在广大得很,举凡一切现象〈自然
和人文、一切道德〔天道和人道)都包括无遗了。后来,世瑛考人国立清华大学,本来打箅读化学系,因为眼太近视,只得改读中国文学系,请教鲁迅应该
看些什么书,他便开示了一张书单,所列书目,虽仅窭窭几部,实在是初学文学者所必需翻阅之书。他的说解也简明扼要。&ot;&ot;民国七年初夏,内子沈夫人由北京初到南昌,不及半月便病故。鲁迅远来函唁,大意是说惊闻嫂夫人之丧,世兄们失掉慈母,固然是不幸,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因为他们也许倒成
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他真想得深刻,不是普通吊信的套语。一九年七月,长女世琯和汤兆恒在上海新亚酒家结婚,我因为国难期间,不
敢发柬,但是戚友来者已不少,鲁迅一向不肯出门酬应,独对于我是例外,那天下午,偕景宋挈海婴惠然来贺,并且到得很早,郑介石君来,翻阅来宾签名
簿,见&39;周树人,三个字,便欣然问我:&39;周先生也来了吗?,我遂导引上屋顶花园,他们相见,非常高兴,因为巳经阔别好几年了。近来我读《鲁迅书简》,才知道他为我费去许多宝贵的光阴。&39;月初因为见了几回一个老朋友,又出席于他女儿的结婚,把译作搁起来,后来须赶译,所以弄得没有工夫。,觉得他的
光临是非常欣幸,但是贻误了他的译作,又是抱歉万分。&ot;从这些小节目上,我们更可以了解他们之间交谊的深切了(所有记叙鲁迅生活的回忆录,当以许氏所记的为最真切:)。
笔者和许氏没有见过面,不能说是知道他的为人。不过据许景宋的说法:&ot;许季弗先生是鲁迅的同乡、同学。而又从少年到老一直友好,更兼不时见面,长期同就职于教育部,同执教于各地,真可以算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的知己好友。他们两位是知交,个性却不大相同。间尝体察,他们在侃侃畅谈的时候,也会见解略异。首先必是鲁迅先生绷起面孔沉默着。但过不多时,彼此又水乳交融,毫无隔阂地谈起来了。不但和许先生如此,有时遇见别
的老友齐寿山、邵铭之先生等,也会有此情状的。奇怪的是齐邵先生等也和
许先生一样,稍稍沉默之后又欢快地交谈了。鲁迅先生时常坚信地说季弗
他们对于我的行动,尽管未必一起去做,但总是无条件地承认我所做的都
对。&39;就这样,他们的友谊互相坚守信赖。就这样,鲁迅常常引以自豪,认为生
平有几个生死不渝的至友。有时也会听见鲁迅批评许先生人太忠厚了,容易被伪善者的假装所蒙蔽,他相信这人是好的,结果却会是或明或暗地首先反
对他。因此时常为许先生担心。我也部分地同意鲁迅的话。然而许先生的忠厚,却赢得鲁迅的友谊;不,他们互相的忠实,真诚的相处了。&ot;(笔者于鲁
迅别处的老友,如齐寿山、邵铭之,就不能说什么,因为我们所能找到的文献太少了)
鲁迅的朋友,虽不很多,却也不少;可是,他自己不曾说到的,我们也无从&ot;画蛇添足&ot;的。这儿,且说一个他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朋友,刘复(半农、刘氏去世时,鲁迅曾写了篇追忆的文字。他说:&ot;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答王敬轩的双簧信,4她,字和&39;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39;若丧考妣、恨不得&39;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39;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
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
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4韬略比作一间
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39;内皆武器,来者小心!&39;但那
门却幵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
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39;内无武器,请忽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39;武库&39;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说,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的&39;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39;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
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
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倘使装的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
一点的好。&ot;1我想这该是鲁迅文字中最好的一篇;他在短短篇幅中,就勾画出三个人不同的性格来。
鲁迅和刘半农的交谊,到了晚年,慢慢疏远下去。鲁迅说:&ot;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39;驷不及舌&39;,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近几年,半农渐渐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
传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39;密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
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
个&39;今天天气……哈哈哈7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罢,不过,半农的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