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老子他说续集在线阅读 > 第15章(第1页)

第15章(第1页)

至于明代初期郑和所制造远航的大楼船,以及宋、元时代在战争中运用的大炮,是否学自西洋,或是中国的发明,辗转传到欧洲而加以改良,考证起来,实在也很困难。因此,也不敢轻信一般的定论,贸然地认为自西洋传来。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上,自战国以下,科技的发展,都被&ldo;奇技y巧,典礼所禁&rdo;这个观念所扼杀,那也是事实。而这个观念,是否受老子的&ldo;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rdo;的思想所影响,却很难肯定。老子所指的&ldo;难得之货&rdo;,正如吕不韦思想中的&ldo;奇货可居&rdo;的大货。换言之,它的内涵,多半是指天下国家的名器‐‐权力,并非狭小到像他自己‐‐老子一样,只愿意骑上一条青牛过函谷关,决不肯坐大马车去西渡流沙。

因为讲到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的发明,以及工商货品的开发,几乎每一样事物都和道家的方伎有关。例如在十九世纪最为重视的动力能源,便是煤炭。在我们的历史上,最初发现煤炭的趣话,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为了教练水师‐‐海军而开凿昆明池。因为开凿昆明池这个大水库,便挖到煤炭。但是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这块黑而发亮又坚硬的石头是什么古怪的东西,便呈献上来给皇帝。汉武帝看了当然也不知道,只好找以滑稽出名的东方朔来问。东方朔耍了一个关子,推说他自己也不知道,就顺水推舟说,正好西域来了一位胡僧,请他来,一定可以找到答案。这样一来,更引起汉武帝的兴趣了。找来了胡僧,问他这块黑石头一样的是什么东西,胡僧便说:&ldo;此乃前劫之劫灰也。&rdo;一块煤炭,叫它做&ldo;劫灰&rdo;,多么富有神秘性的文学笔调啊!

其实,劫灰的典故,出在佛经。佛说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和人的生命一样,有它固定的变化法则。在人的一生而到死亡,有四大过程,叫做&ldo;生、老、病、死&rdo;,谁也逃避不了。但就物质世界的地球和其他星球而言,它的存在寿命,虽然比人的身体寿命长,结果也免不了死亡的毁灭,不过把物质世界由存在到毁灭的四大过程,叫它&ldo;成、住、坏、空&rdo;。当上一次这个地球上的人类世界被毁灭的时候,火山爆发,天翻地覆,在高温高压下,经过长时间的化学变化,没有烧化的,还保有原来形状的,就是化石。至于烧成灰块的,就是煤矿、铁矿之类。熔成浆的,就是石油。佛学中的&ldo;前劫之劫灰&rdo;,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煤炭。佛学的这种说法,是被现代科学‐‐地质学的理论所认同的。但在西汉武帝的时代,这种理论就很新奇了。

那么,我们的古人,既然知道了煤炭,为什么不早早开发来应用,却始终上山打柴,拿糙木来做燃料呢?这又是另一个有趣而具意义的问题。这个思想,也出在道家的学术思想。道家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地球也是一个有生机的大生命,就如人身一样。人体有骨骼、血脉、五脏、六腑、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等等,地球也是一样,它有生机,不可轻易毁伤它。不然,对人类的生存,反有大害。因此,虽然知道有&ldo;天材地宝&rdo;的矿藏,也决不肯轻易去挖掘。即使挖掘,也要祭告天地神祗,得到允许。不然,只有偷偷地在地层表面上捡点便宜。其实,哪个神祗又管得了那么多?但是人心即天心,人们的传统思想是如此,神祗的权威就起了作用了。

正因为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全国的丰富的煤矿等宝藏,才保留到现在,作为未来子孙们生存的资财。例如现在人所用的能源石油,在道家的观念来讲,是万万不敢轻易多用的。因为那是地球自身营卫的脂肪或者犹同人体的骨髓,如果挖掘过分了,这个地球生命受到危害,就会加速它的毁灭。

这种思想,这种观念,看来多么可笑,而且极富于儿童神话式的浓厚幽默感。因为我们现在是科技的时代,决不肯冒昧地轻信旧说。但是,我们不要不了解。现代真正的大科学家们,他们反而惊奇佩服我们的祖先,远在十几个世纪以前,早已有类似现代科学文明的地质学和矿藏学的理论和认识。

世上无如人欲险

接着&ldo;不尚贤&rdo;、&ldo;不贵难得之货&rdo;而来的,便是以&ldo;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rdo;作为总结。换言之,&ldo;不尚贤,使民不争&rdo;是消极的避免好名的争斗,&ldo;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rdo;是消极的避免争利的后果。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虽是贤者,亦在所难免。司马迁所谓&ldo;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rdo;、&ldo;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rdo;,真是不易的名言。固然也有人厌薄名利,唾责名利,认为不合于道,但&ldo;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rdo;呢?除非真有如佛道两家混合思想的人,所谓&ldo;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rdo;,也许不在此例,也许是未能确定之词。因为照一般宗教家们所说的超越人类以外的世界,也仍然脱不了权力支配的偶像,那么,无论在这个世间或是超越于这个世界,照样还是跳不出权势的圈套。这样看来,人欲真是可悲的心理行为。不过,也许有人会说,人欲正是可爱的动力,人类如果没有占有支配的欲望,这个世界岂不沉寂得像死亡一样的没有生气吗?是与非,真难说。且让我们转一个方向来反映老子的&ldo;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rdo;的说法吧!

首先,我们要确定&ldo;欲&rdo;是什么?很明显的答案,&ldo;欲&rdo;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涵义。广义的&ldo;欲&rdo;,便是生命存在的动力,包括生存和生活的一切需要。狭义的&ldo;欲&rdo;,一般来说,都是指向男女两性的关系和饮食的需求。

例如代表儒家的孔子,在《周易&iddot;序卦传》便说:&ldo;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rdo;他在《礼记》的说明中,又说:&ldo;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rdo;孔子虽然不像后来的告子一样,强调&ldo;食、色,性也&rdo;。但很显然地,他把&ldo;喜、怒、哀、乐、爱、恶、欲&rdo;七情中的&ldo;欲&rdo;字,干脆了当地归到男女饮食的范围。人的生命的存在,除了吃饱喝足之外,跟着而来的,便是男女两性的关系了。因此,他删订《诗经》开端的第一篇,便采用了&ldo;关睢&rdo;。孔子并不讳言男女饮食,只是强调在男女饮食之际,须要建立人伦的伦理秩序,要&ldo;发乎情,止乎礼&rdo;。

上面的举例,就是把&ldo;欲&rdo;的涵义,归纳到狭义的色欲范畴。此外,历来儒道两家的著述,厌薄色欲,畏惧色欲攫人的可怕说法,多到不胜枚举。宋代五大儒中,程明道的&ldo;座中有ji,心中无ji&rdo;的名言,一直是后世儒者所赞扬的至高修养境界。乃至朱熹的&ldo;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rdo;等等,似乎都是切合老子的&ldo;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rdo;的名言。

到了魏晋以后,随着佛家学说的输入,非常明显地,&ldo;欲&rdo;的涵义,扩充到广义的范畴,凡是对一切人世间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认为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不过,它把欲剖析为善与恶的层次。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对于欲乐的思辨分析,极其精详,在此暂且不论。尤其佛家的小乘戒律,视色欲、物欲如毒蛇猛兽,足以妨碍生命与道业,避之唯恐不及。与老子的&ldo;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rdo;又似如出一辙。因此,从魏晋以后,由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结合,汇成中国文化的主流,轻视物欲的发展,偏重乐天知命而安于自然生活的思想,便普遍生根。有人说,此所以儒道两家思想‐‐老子、孔子的学说,历来都被聪明黠慧的帝王们,用作统治的工具。

反正人类总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在道理上,都是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在行为上,自己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不过,自己都有另一套理由可为自己辩白。如果老子的本意,真要人们做到&ldo;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rdo;,&ldo;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rdo;。事实上,在人世间的现实社会里,是绝不可能的事。除非天地再来一次混饨,人类重返原始的时代,如道家所说的&ldo;葛天氏之民,无怀氏之民&rdo;的初古时期,或者可以如此。

虚心实腹与鼓气

可是在秦汉以后修学神仙丹道的道家方士们,大多都遵守老子的告诫,要极力做到&ldo;绝嗜禁欲,所以除累&rdo;的功夫,以便具有学仙得道的资格。不过,请注意我所说的&ldo;大多&rdo;这个概念。当然不包括自认为是黄帝传承的&ldo;黄老之道&rdo;的全部道家神仙方术。这些大多数的学道的人们,在基本上,除了希望自己严谨地做到&ldo;离情弃欲&rdo;为入道之门以外,最重要的,便要做到如老子所说的&ldo;虚心实腹,弱志强骨&rdo;的实证境界。尤其发展到后世,修道学神仙的,都在修炼如何虚心,如何实腹,如何弱志,如何强骨。再配上老子在后面所说的&ldo;专气致柔,能婴儿乎&rdo;等等说法,不但使修道的人都致力于追求这种境况,即如练习拳术武功的人,乃至讲究读书做学问,注意修心养性的人们,也在或明或暗地,努力于虚心实腹的功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