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有论者认为,战争取得了相当的成果。首先,这是自三国毋丘俭攻破高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间,中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丽,且收复了在南北朝时期被高丽夺走的许多辽东土地;其次是使高丽在战后无力再袭扰新罗,这就已经达到了惩罚战争的目的。
唐太宗可没有这么达观,估计他的看法就是没胜,第二年还想征高丽,被朝议劝阻,改为由牛进达、李勣等人率军渡海袭扰。
又过了一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还不死心,想趁高丽连年受灾、国力困弊,在明年发30万大军灭掉高丽,而且已经下令剑南道伐木造大船了。但是到了次年,太宗病逝,这个计划便搁置了起来。
不过,要出兵30万征高丽,这个想法已是在步隋炀帝的后尘了。两代雄主,都要不计一切后果攻灭一个东边的小国,看来这个小国,也确实够让人头疼的!
太宗未竟的东征事业,从显庆年间起,由高宗和武后接过来发扬光大了。高宗在贞观末年征高丽之役时,曾经监国,管过内外大事;武则天那时是宫中才人,也用心揣摩过太宗的谋略;两人对征高丽失利的印象肯定十分深刻。
如何才能彻底征服高丽,他们做过周密的研究,这在以后唐军战略的改变上可以看得出来。
永徽六年(655年),休整了10年后的高丽、百济气焰复张,又联手压迫新罗,接连攻下新罗33座城。新罗上表向高宗求救。
老戏又重演了。高丽、百济违规,太宗在时也没怎么样,太宗不在了,他们更有何惧?
一开始,高宗并不想大动干戈,只是用了围魏救赵之计,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率军1万往击辽东,。唐军渡过辽水后,&ldo;高丽见其兵少,开门渡贵端水逆战&rdo;。唐军&ldo;大破之,杀获千馀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rdo;。这只是小规模的牵制性战役,打击力度不大,所以高丽并没被吓住。
显庆三年(658年)和显庆四年(659年),唐又两次出兵辽东,斩获颇丰。连续几次的军事行动,虽然牵制了高丽的兵力,减轻了新罗的压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显庆四年末,百济又攻陷新罗的独山、桐岑二城,新罗王金春秋向唐廷连连告急。
半岛形势恶化到如此地步,引起高宗与武后的高度关注。此前,唐朝用兵重点一直在西域方面,现在西域稍定,可以聚精会神来认真对付高丽、百济了。
高宗和武后早就意识到,仅从辽东方面出兵牵制高丽,远水解不了近渴。小打一下可以,打打又会陷入炀帝和太宗深陷过的泥潭。
怎么办才好?
要拯救新罗,从陆路进攻不能考虑了,只有渡海作战才能避开高丽的地利优势。而且渡海支援新罗,可以先打击百济。新罗的地理位置是在半岛的东边,而朝向渤海湾的这边,恰恰是百济的领土。其时,大将刘仁轨建议说:&ldo;欲吞灭高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rdo;
这是在朝鲜半岛作战制胜的不二法门,甚至迄今仍然有效。从陆路由北向南推,后勤将越来越匮乏,攻击势头也会越来越弱。而登陆沿海,中心开花,对方就很容易呈瓦解之势。
高宗和武后对这个建议极为赞赏,立即接纳,调整了针对半岛的战略方针。确定:先派兵渡海,与新罗联手打击百济,渡海远征军在半岛取得立足点后,再与辽东方面的唐军南北夹击高丽。
显庆四年(659年),朝廷遣薛仁贵、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与高丽军激战于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新秀薛仁贵仍是一马当先,冲入敌阵,箭无虚发,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
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今辽宁省辽阳县东北),遇一善射高丽将领,射杀唐军十余人,唐军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该敌将被薛仁贵的神勇吓呆了,不及放箭,便被生擒。此战役唐军获全胜,预示着高宗时代对高丽战争的兆头很不错。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百济又攻新罗,高宗与武后开始实施新的战略,任命老将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帅精锐水陆军13万渡海,进行登陆作战。又委任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军夹击百济。
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战略构想:唐水陆大军船队从成山(今烟台)出发,横渡黄海,在半岛登陆后直捣百济都城泗比。新罗武烈王则亲率5万新罗军,从陆路由东向西夹击泗比城。
这次唐军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首选打击点是敌方的软腹部,在另一战线又有助攻的生力军。这个新战略把太宗征高丽时的弱点完全避开了。这就是高宗与武后在战略思想上的高明之处。
八月,苏定方的远征军船队从城山(今山东荣城)启航,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以拒。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根本抵挡不住,迅即被击溃,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
但是从陆路助攻的新罗军,进展却不大顺利,遭遇百济名将阶伯所率的五千死士殊死抵抗,最后勉强惨胜。
老将苏定方一向是个穷追猛打的高手,唐军水陆大军刚一站稳,就齐头并进,沿江而上,直抵百济都城泗比城外二十里。百济这时是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倾国来战,但已无济于事了。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万余,又穷追残敌直抵泗比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