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 > 第63章(第1页)

第63章(第1页)

高宗还派了金吾将军曹怀舜等分赴黄河南北广招精兵良将,组成精锐的参战部队,保证了主力军的战斗力,正确。

派遣兵力总计18万,对一次远征作战来说,人数相当充足(参照征高丽动用约13万人);丝毫没有轻敌,正确。

可是,为什么主帅偏偏要选用一个在军事上纯属窝囊废的李敬玄?这项人事安排,高宗、武后难道没过脑子?

草民我在读唐史的时候,深感1000多年前的古人,思维方式、行事准则与今人有太多的不类之处。不像明清与近世接近,其人其事,当代人都很好理解。

所以,对这场战争中的失误,我只能对其原因做一般性的推测。一是高宗、武后可能觉得只要兵员充足、兵卒健锐,就一定能马到成功;二是希望李敬玄能像刘仁轨在高丽那样,以文臣身份在战场上出奇制胜。

上述第一个原因,其实还是是轻敌。第二个原因,则是犯了经验主义毛病。刘仁轨的意外胜利,有具体的主客观因素,是不能复制的。况且刘仁轨当时的处境,是偏师(增援部队)和次要战场(高宗曾考虑放弃),即使败了,于全局的牵动也有限;而李敬玄面对的则是率主力与论钦陵大军决战,让他挂帅,实在是冒险。

两次大败,给&ldo;大唐必胜&rdo;的狂热大大浇了一瓢凉水。

在高宗朝对外战争的初期,因为取胜容易,战争时间短,平民百姓渴慕军功,都争先投军。有的甚至&ldo;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rdo;。正合唐诗里写的&ldo;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rdo;。

可是到后来,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战争残酷的一面显露出来。出征时间拖长,胜利没有把握,甚至把性命搭上也说不定,因此民间厌战情绪抬头,连兵源都发生困难了。

武则天的息兵建议,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战争不光是战争,还要考虑国力、民力,要有远交近攻的总体战略‐‐这些,武则天都做过认真的思考。

从唐廷在后来推行的对外策略来看,可以推断出,她思考的结论有以下几点:

前一段四境武功战果辉煌,是因为国力强大、百姓富裕。但是,大唐不是以军事扩张立国的帝国,对外战争是为了国内百姓安居,一旦军事负担透支,百姓厌战,战争就必然撑不下去。这是其一。

当东、西、北几面受敌时,决不可均衡用力、四面出击,必须&ldo;抓住主要矛盾&rdo;。把对大唐威胁最大的敌国作为主要打击和防范对象,其余国家能和就和,再不然就以夷制夷。这也是考虑到了不能无限度地使用国力。这是其二。

对暂时啃不动的敌国,就采取守势,不能赌气,不能为了面子就发动一场劳师动众的战争。一定要有充分耐心等待最有利的时机,哪怕把任务留给下一代。这是其三。

对可能复燃的游动部族之敌,要趁其羽翼未丰就干掉,不能养痈遗患,闹到将来不可收拾。这是其四。

所以,武后考虑的这个&ldo;息兵&rdo;政策,并不是主张放弃强大国防、全面收缩,而是主张对国际关系要有理性的处理。

当时的唐之周边关系,与我们今天正相反。当时东部的敌人,无论从国力、战略纵深和作战特点上,都不能对唐本土构成太大威胁。新罗就是再忘恩负义,也不过就是想在半岛上当个统一的老大,还不至于到唐的本土来攻城掠地。因此,东边是次要之敌。

威胁最大的还是西部的两大强敌‐‐突厥余部和吐蕃。一个要复仇,一个要扩张,都在咄咄逼人的崛起过程中,唐的西部领土是在他们的战略版图之内的,因此必须全力对付。

从显亨元年(670年)起,安东都护府两次后撤,最后撤至辽东,彻底放弃了半岛,除了高丽余众不好管理的因素外,主要也是出于上述战略考虑。

这一时期,高宗虽是与武后联合执政,但从某些迹象上可以看出,两人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还是有区别的。回想当年征高丽,高宗兴奋得跃跃欲试,差一点儿就要率六军亲征。而武则天则公开上表劝阻,用舆论的力量制止了他。

此外。在武则天后来单独执政时期,也一直坚持奉行息兵政策。可见,她不是一个穷兵渎武的统治者,这是近世绝大部分史家的定论。

关于用人不当的问题,当然也引起了高宗与武后的反思。黑齿常之的被擢拔、被除名的薛仁贵的起复,以及一大批新老将领对稳定西北的贡献,都说明在用将上,唐廷也十分谨慎了。

有人研究过,高宗后期,唐与外族友好往来的频率突然增加,有很多还是与唐并不接壤的远邦。可以推断,这个变化是在武则天的推动下实行的,就是为了远交近攻。

高宗对&ldo;建言十二事&rdo;相当赞赏,曾下诏褒扬,并要各衙门去执行。其中比较重要的&ldo;息兵&rdo;一条,看来也被高宗欣然接受,正式成为国策。

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大唐四境渐趋稳定。高宗一朝,边境上共设有五大都护府。大唐的声威,远被欧亚。

我们来看这时曾有过的疆域‐‐

安东:初期治所在平壤,后移至辽东新城,所辖远至乌苏里江以东,包括黑龙江两岸入海口处;

安北:治所在今蒙古杭爱山东部,所辖今蒙古与西伯利亚南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