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二年三月,她沿着登闻鼓的思路想到一个办法,命令侍御史鱼承晔之子鱼家保特制了一个铜匦。这东西十分奇特,是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意见箱,内有四隔,四面都有小门,分为青、红、白、黑四色。将它置于朝堂,用来搜集天下普通人的意见书。
其中青匦在东,名为&ldo;延恩&rdo;,收集&ldo;养人及劝农之事&rdo;的建议以及献颂赋、求仕进的帖子;红匦在南,名为&ldo;招谏&rdo;,收集&ldo;论时政之得失&rdo;的各类意见;白匦在西,名为&ldo;申冤&rdo;,百姓有要陈述冤屈的,可以往这里面投书;黑匦在北,名为&ldo;通玄&rdo;,有言天象灾变或要进献军机密计者,可以往这里投书。
这个东西的颜色和方位,与春夏秋冬及&ldo;五行&rdo;中的木、火、金、水相合。
太后又下令设置&ldo;知匦使&rdo;,专门指派正谏大夫和垂拱元年新设立的补缺、拾遗各一名,来掌管此事。凡有投书者,经他们检验了身份之后,才允许投入;&ldo;每日有所投书,至暮并进&rdo;。另外又设&ldo;理匦使&rdo;两名,由御史中丞等官员来处理收集到的意见。
意见箱设置好了,还要保障想提意见的人能够到京师来,不能让他们穷困于途、潦倒于街市,也不能允许地方官从中起阻挠作用。于是太后下诏,规定凡有告密者,臣下不得过问,沿途还要为告密人提供驿马、供给五品伙食,到京后安排在客馆住宿。这些来自民间的告密者,即使是农人、樵夫,太后都要亲自接见。
如果所告的情况属实,可不按等次授予官职;即使不实的话,也概不问罪。
此例一开,等于赋予了大唐百姓以完全的言论自由权,做到了真正的言者无罪。上古三代设立&ldo;诽谤木&rdo;(即&ldo;华表&rdo;的前身)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
上面有太后提倡,下面的百姓当然踊跃进言,一时之间四方告密的人蜂拥而来。所告之事,当然不止是反武言行,更多的是告地方官员贪污弄权、怠政渎职、欺压百姓之类的事。
有了这个空前普及的信访制度,武则天的耳目就遍天下了,坐庙堂而洞察江湖,&ldo;由是人间善恶事多知悉&rdo;。
在历史上,最高统治者与官僚集团之间不睦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都是由于主政者与文官系统的理念有矛盾冲突。而像武则天这样因身份问题而得不到官僚集团拥护的情况,就更罕见了。
主政者要想解决这样的矛盾,以体制外的管道广开言路,发动群众监督来制约官僚,是一个常用的办法。
这个铜匦告密的办法实施以后,还出了一个很搞笑的插曲。事情因铜匦的发明人鱼家保而起。鱼家保的父亲鱼承晔,是审理裴炎的审官,显然深受太后信任,然而这个儿子却是个扬州事变的拥护者。
鱼家保看来是个心灵手巧的技术天才,但政治敏感性却未免太差。据说他曾经教徐敬业制造刀剑弓弩,造出的东西十分精良,在战斗中给官军以极大杀伤。徐敬业败亡后,因无人告发而幸免于被追究。
按理说,在事情平息后,这样的人就应该低调一点儿,省得惹麻烦上身。但他不甘寂寞,当得知太后想详细了解民间事后,就上书建议,可以创立这么一个投诉箱,接受天下人的密奏。
武则天对这个创意大为赞赏,就责成他去做。做出来的铜匦在设计上很巧妙,从小洞口投进疏表后,别人就再也拿不出来了,只有负责官员通过机关打开铜匦才能取出,具有很高的保密功能。
结果铜匦刚一设置,就有人投书告发鱼家保&ldo;通贼&rdo;,结果,鱼大发明家因此而掉了脑袋。估计告发者并不是拥护武则天的人,而是对临朝称制不满的人,过去之所以不告发,是因为念鱼家保赞助起义有功,而现在这小子居然又去帮助独裁者,那就请你自食其果实吧。
所谓&ldo;作茧自缚&rdo;的例子,最恰当的可能就要数这一个了!
告密制度一兴,对整顿吏治、控制群臣当然会有很大作用,但是这种办法对任何体制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因为它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很难避免‐‐有人为了邀功,就会利用这个制度,成批地制造冤案,从而造成人心恐慌、统治基础不稳定。
历代皇朝的实践证明:官员的忠诚,一是靠信念来培养,二是靠有凝聚力的制度来培养,而靠整肃打击的办法,只能使整个官僚集团心怀不满,随时都可能抛弃主子。
武则天现在还看不到打压官僚的负面作用,既然已不指望官僚们对她从内心忠诚,索性就放手狠狠给予打压。她一生中最为人垢病的起用&ldo;酷吏&rdo;的做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的。
高层的这种政策漏洞,小人看得最清楚,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揣摩武则天的意图,把告密当成了改变命运的阶梯。
胡人索元礼是第一个发现这个阶梯的。他看准了时机,跑出来告密,受到了太后的召见。因所告之事经查属实,武则天就直接把他拔为五品散官游击将军,让他来负责审理钦定的&ldo;制狱&rdo;。
这个索元礼根本就不是一个有政治信念的人,他性格残忍,本质上就是一个流氓。首次告密撞上了大运之后,他总结出一个经验:靠&ldo;整人&rdo;也能发迹!于是,他每审一人,必牵连出数十乃至上百人来,锻成大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