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在线阅读 > 第63章(第1页)

第63章(第1页)

从北京到热河,英国人用了6天时间,行程160英里,沿途住宿在皇帝的行宫。有人告诉他们这些行宫不是国家公用住宅,&ot;甚至连朝廷内那些最高级官员都未曾享受过&ot;。英国人能下榻在皇帝的行宫感到受宠若惊。这样厚爱他们,说明已决定要满足他们。

但他们并不知道最初的安排。徵瑞原打算让马戛尔尼住进当地居民家,而从安全考虑,想把贡品放在皇帝行宫。住居民家!难道就不考虑要禁止接触的问题吗?乾隆生气地用朱笔批示:&ot;所奏尤属拘泥。贡件既在行宫朝房安放,贡使等何必又令住宿民房?沿途行宫如膳房军机直房皆可住宿,即或不敷,阿哥所亦属空闲,尽可与之居住。贡使与贡品同在一处,岂不更有照应乎。&ot;

朝臣、太监们的住处很适合使节团的身份,谈不上让他们住进皇帝的住处。实在必要时可动用皇子的住所,只是不要向特使说明,否则他们就会不可一世。白费心思:英国人后来还是对读者说他们住进了皇帝的行宫。

御道

乾隆对使团行走速度也下了御旨:不必匆忙。&ot;阴历八月上旬抵达即可。&ot;要&ot;照顾使团,缓步行进。&ot;皇上决不希望这些会带来诸多麻烦的宾客在热河长时间居住。他采用了徵瑞编造的借口:&ot;夷人软弱,惮于车马。&ot;他们是娇气包,胆小鬼!英国人认为&ot;走得很快&ot;,并对此感到满意。中国人安排他们慢慢走,而英国人则认为自己走得很快。阅读中英双方的资料时,我们的感觉是在读两次不同的旅行。

英国人炫耀他们获准住进了皇帝行官,但他们并没有享受走御道的特权。从北京至热河的大路中央为御道,10尺宽,1尺高,由砂土和粘土混合而成,经浇水,夯实后具有磨光大理石的硬度,赫脱南曾说:&ot;这条路像客厅地板那样干净。&ot;温德也说:&ot;像弹子台那样平坦的路中央只供皇帝陛下通行。一般行人走御道两侧的两条道路,它们修建得也十分好,树木成荫,每隔二百步,就有一个总是盛满水的池子用来喷洒以免尘土飞扬。&ot;赫脱南又说:&ot;在皇帝经过时,当时世界上或许没有一条比这更美丽的路面了。在我们来回的路上都见到大批民工在修整路面。&ot;马戛尔尼计算过:全程共有2.3万名民工,分成10人一组,相隔百米在劳动。

路上日夜都有卫兵守卫,禁止行人进入。皇帝驾到前夕,任何人都不允许在此落脚。皇帝一离开,马上就没有人管了,路面也很快被损坏,所以一年必须修两次,一次是皇帝去鞑靼区,另一次是皇帝从那里回来之时。因而温德稍带讽刺地说:&ot;如果中国人能像管土地那样管空气与阳光的话,他们也许会向皇帝献上专用的更纯洁的空气和更柔和的阳光。&ot;

设防的城市

第二天使节团全体人员走山路从南雪轩到了密云。他们看到西面10英里处一座山顶上的长城。但使团在更朝北的地方才穿越长城。

在密云,晚上他们同一位鞑靼族军官一起聊天,他与王大人官衔相同,但后者却对他显出一种极大的尊敬。这位军官知道英国在欧洲享有优势,知道&ot;它是一个文明的,有创造性的强大国家,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无法与之匹敌&ot;。马戛尔尼夸他&ot;通情达理&ot;,&ot;有教养&ot;。一个鞑靼人怎么会了解欧洲情况呢?据罗广样神父说,法国传教会会长承担的诸多任务中,有一项是&ot;须去大人物家中拜访,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有关欧洲、海洋与科学的问题&ot;。这位军官可能参加过这类谈话。

景色变了:风光秀丽,畜牧业兴旺。牛羊成群。&ot;羊身很肥壮,尾短而粗,好似一个肉球。&ot;观察得很准确,今天的蒙古羊还是具有相同的特征。

第三天,使节团到了玉新山。在下榻处附近,马戛尔尼和卫队军官从容不迫地察看了这座要塞:围墙,碉堡。他们都作过精细的描述,好象要去攻克它一样。

为什么城堡上没有一门大炮呢?乔大人认为它没有用,因为中国的敌人也不拥有这玩意。壁垒仅仅是为使皇帝的财宝和粮仓免遭强盗的抢劫用的。马戛尔尼都作了记录,但未作评论。这个国家没有炮兵,而英国却有。中国人自称从13世纪成吉思汗时代以来就使用大炮。当1621年澳门的葡萄牙人献给明朝皇帝3门臼炮时,该市的议会不得不&ot;派了3人去教中国人如何使用。&ot;怎么原先比西方先进后来却变得落后了呢?英国人相信不断地进步。然而,倒退的情况毕竟也是有的。中国遇到了这种情况,应验了自己的一句谚语:&ot;不进则退。&ot;

秀丽景色

山路越来越高。这队人马沿着悬崖行进着。见到了小河边上有棵垂柳。&ot;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夜不寂寞,得时闲鼓吹者,是树皆有功。&ot;

连安德逊都被陶醉了。英国人在这片广漠的中国土地上,离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到十分自在。

当年马戛尔尼走了6天的路程而今坐车只须6小时就能走完。昔日的河流,沟壑,尾巴粗短的羊群,长城,村庄依然存在。垂柳及金字塔形的岩石照样屹立在峰顶,只是皇帝的行宫不见了,没有留下半点痕迹。劫掠圆明园的肇事者已为世人所共知,西方人良心上不停地自我谴责,但至今无人知道破坏御道上皇帝行宫的肇事者,也没有人为此感到内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