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pdf > 第38章(第1页)

第38章(第1页)

如果这提议出自英使之笔,那就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一个初来乍到的欧洲人写信给一名已中国化的欧洲人,请他给予帮助,那是十分自然的。反之,则不然:因为大家都只知道这名神父是为皇帝做事的,所以他无权给任何其他人提供服务。

第二封信是几天前写的,信中让英使提防一个名叫索德超的葡萄牙传教士。虽然大家都知道后者敌视英国人--或者正是由于他敌视英国人而闻名,他将在热河作英使的翻译。&ot;如果有关英国使团的事务像我希望的那样是在北京处理的话,我也就放心了,因为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消除因这个葡萄牙人的冒失话而可能给人产生的不良印象。可是皇帝和朝廷官员现在都在热河,中国政府不叫我,我就无法跟随阁下去热河。因此,我对这个葡萄牙人的行为深感不安。&ot;一句话,梁栋材神父毛遂自荐,要取代索德超。

难道这位前耶稣会传教士在搞他个人的权术吗?马戛尔尼暂时不给他任何答复。不过他一到北京就要对这消息进行核实:尽管索德超神父既不会说英文,也不会说法文,但他的确已被朝廷指定为英国使团的正式翻译。

马戛尔尼要求允许他从在宫内任职的欧洲传教士中选一名会讲中文的担任管家。王和乔告诉他,朝廷很可能会同意这要求。英使还不知道,&ot;对中国人说来,对任何性质的要求都不直接加以拒绝,否则就显得缺乏教养。因此,他们总是先对提出的要求表示赞同。&ot;后来,马戛尔尼因为有了教训便懂得了这一点。但他对这种做法从不赞同:&ot;他们脑子里没有丝毫履行诺言的概念。因此,他们对一切要求都答应,但又根本不愿兑现所作的承诺。&ot;

连续演戏

使团其他成员没有像马戛尔尼那么操心,他们兴趣更多的是观看为他们安排的演出。演员在许多飘带和五彩丝质旗子簇拥下舞弄着剑、枪和矛,同时还表演惊险的筋斗,引起观众阵阵喝彩。戏中的女角都由男演员扮演,&ot;因为中国人不让女人演戏&ot;。有人告诉他们,演女角的都是些两性人。

乐队的乐器都是吹奏乐器,很像喇叭、打猎用的号子和苏格兰风笛。乐队演奏的音乐很不和谐,英国人的耳朵无法忍受。&ot;不过,总的说来,由于新鲜和演奏方式特别,我们还是很满意的。&ot;今天,如果您去看&ot;京戏&ot;,您将会有同样的印象。

读马戛尔尼的日记,读者会以为这戏是专门为英国人演的。不过,总会有一个见证人说出真相的。天文学家就透露说,这场&ot;乏味的&ot;演出早在英国使团到达之前就已开始。当使团的船队重新启航时,演出仍在继续进行--观众对英国人的走毫不在意。中国人看戏真是全神贯注。

船队就这样启航了。天文学家对排立在河岸上的中国兵士的服装指责甚多:他们头戴沉重的头盔,加上额下结扣的皮帽带,很容易被勒死。他们的弓箭就像在伦敦展示古代打仗用的那种弓箭。他们仅有的少数火枪已经破旧不堪。

霍姆斯觉得很开心:中国兵士人人嘴里叼着烟斗,手里拿着扇子。有的站着,有的坐着。他们衣服上&ot;有许多铜质或铁质的小薄片,使人觉得他们像英国那种布满铜针的保险柜&ot;。

斯当东听说这些一点也不威武的兵士并不是职业军人。他作为来自一个对征兵这种办法始终不满意的国家的高级公职人员,自然对这儿的招兵方式发生兴趣。&ot;仪式一结束,士兵就都放下武器,脱掉军装,直到下一次需要他们时再来。在这期间,他们就去种地或者做工。&ot;这种情况有点像瑞士。

不幸落水,无人营救

正当演出仍在继续时,使团上船了。欢送使团的礼炮轰鸣,这些礼炮实际上是&ot;一头理在地里的空心木炮:塞满火药后向空中发射&ot;。安德逊指出:&ot;船队启航时周围是不计其数的船和人,这种景象是我前所未见的。我真害怕船与船相撞。&ot;

事情比他担心的还要糟。一艘陈旧的帆船由于船尾上看热闹的人太多而倾翻,大约有40人跌落水中。&ot;只有很少几个人抓住抛给他们的绳子而得救。中国人的好奇心超过了他们的人道心理。观看英国使团的兴趣超过对他们同胞生命的关心。&ot;

&ot;见死不救&ot;?一名现在的中国人对这种行为是这么看的:&ot;有些英雄真有点怪,为救一个小孩可以跳到水里。一个结了婚的男子是不会这么干的。人们无动于衷,因为他们需要保护他们自己。&ot;对工作刻苦耐劳,对新鲜事物兴致勃勃,对他人不管死活:中国的大众至今还是这样。

拉纤人的节奏

从此,船队靠人拉纤,日夜兼程在白河航行。英国乘客感到十分诧异:&ot;&ot;中华帝国的所有河流上都有以拉纤为职业的中国人。每个纤夫身上都套有一根木条,木条的两侧拴着两根绳,同帆船的桅和船头连在一起。&ot;&ot;他们把木条横跨在胸前,指挥者等大家准备好了就发出信号。&ot;

就这样,纤夫们像牲口似地按着有节奏的号子一步步前进。中国的&ot;号子&ot;是这样喊的:&ot;hoy-alla-boa。&ot;&ot;这个号子在中国是通用的&ot;。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可看到这种中国式的拉纤。

安德逊对这些不幸的人十分同情:&ot;有时我看见泥浆水一直没到他们的肩部,他们不得不互相纤曳而行才能拉动后面的船。&ot;天文学家赞赏纤夫们在顶逆流,从齐腰深的泥浆水中脱身,甚至游泳横渡白河支流时所表现出来的灵巧。&ot;出于一种自然要履行义务的良好愿望,他们拉纤时始终高高兴兴的。&ot;不只如此:在回来的路上,他们还看到一些农民逃避苦役。的确,如果他们无法逃脱时,他们宁愿显得高兴也不愿露出愁眉苦脸的样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