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粟裕战争回忆录TXT > 第59章(第1页)

第59章(第1页)

第十一章 苏中战役后的华中战局和宿北战役

第十一章 苏中战役后的华中战局和宿北战役

从苏中战役结束后到宿北战役,即一九四六年九月到十二月中旬的三个半月,是华中战事由前部转向纵深,我军进一步集中兵力,调整布局,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的重要时期。

华中野战军主力由苏中北移

从一九四六年七月中旬起,华中野战军在苏中解放区前部机动作战的一个半月里,主动放弃了如皋、海安两城,取得了七战七捷。但是,敌人继续增加进攻我华中的兵力,为了进一步大量歼灭敌人,战局必然向华中纵深转移,这是可以预见到的。然而,转移的时机和方向的选择以及转移后的战略布局,则是带全局性的问题。当时并没有预案,我们必须很好地去体会中央的意图和结合战争的实际来解决。

苏中战役即将结束时,我和谭震林同志商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考虑军委八月十五日来电指出的:&ldo;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一个月&rdo;的要求。照此推算,我军在苏中作战的时间应延续到九月中旬。促是,经过四十多天的激战,部队急需休整和补充。实际上,我们已经几次推迟了休整时间。早在七月二十日,我曾拟电请示军委:为&ldo;保持与巩固已得胜利,争取部队休整。争取主动,暴露敌人的弱点,制造敌人错误,拟即乘胜收兵&rdo;。中央复电&ldo;同意粟电乘胜收兵,休整两星期再战&rdo;。后因敌人的弱点很快暴露,再出现战机,我们当然应该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现在战役目的即将完成,部队实在需要抓紧作一短暂的休整。因此,我们于八月二十七日报告中央、陈毅、张鼎丞、邓子恢:&ldo;我军必须休整才能再战,故决定以包围如皋、海安形势,开展政治攻势,争取八十五军一六○师。&rdo;八月二十九日我们又建议,以第五旅攻占黄桥,第一、第六师部署于如皋、海安之西部,一面休整,一而对海安采取进攻姿态,暂时围而不攻。如果敌人不能在十天之内向海安增援,我则攻占海安,以争取补充近万参军战士和解决部队的冬衣;如敌人在十日内增援海安,我则打援。我们的这一部署是过渡性的,我们预期只要实现其中一个设想,均有利于下一步转兵他去;即使军委仍命令我们在原地作战,也比较主动。八月三十一日军委复电指示:&ldo;粟谭二十九日电悉,所见甚是。不管敌情变化如何,一、六师至少休整十天,加以补充,五旅攻占黄桥后,亦须休整,养精蓄锐,以备再战&rdo;。陈毅同志也批准了我们的部署。

这时,华中战场的改我态势是:苏中之敌被我阻于海安、如皋以南,海安、如皋已成孤点;淮北之敌与我对峙在泗阳、众兴之线。八月底,驻守于徐州之敌有逐步向东打通陇海线,并有威胁我淮阴、临沂的模样。其企图当是切断我华中与山东的联系,进而围歼我华中的主力。这个变化,引起军委的关注。八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同志:在津捕线上,在陇海线上,或在两线之间,或在他处,寻机歼敌,以改变战局。并于八月二十九日发电询问我们,在东线作战一时期后,&ldo;西调攻击泰州、宜陵、仙女庙、扬州之线,有攻克把握否?假如攻击该线得手后,第二步开往淮南作战,以期恢复第三、第四两分区并相机切断蚌浦线,其便利与困难条件各如何?&rdo;我们上报了有关情况。八月三十一日第五旅攻克黄桥,苏中战役结束。九月四日军委指示:&ldo;希望能于九月上半月完成东面作战任务;下半月休整。十月上旬攻取扬泰线,中旬休整,下旬进入淮南作战&rdo;。可以看出,军委的设想是,山东野战军主力先给徐州东犯之敌以相当的打击,然后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从淮北、淮南两面夹击敌人。陈毅同志十分关注华中与山东的联系,在军委八月二十七日电示后,于九月四日提出了山东野战军主力的三个作战方案,并权衡其利弊:&ldo;第一案,北移沭阳,迎击东进之七十四师、六十九师,可保持鲁南的联系,但只能留九纵守泗阳、众兴,力量是不够的;第二案,就地出击攻洋河,估计要打桂系两个师,必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现地待机&rdo;。

我和震林同志接到华中分局转来的陈毅同志的电报后,反复研究,认为两淮(淮阴、淮安)是苏皖边区的首府,又是苏中前线的后方,苏中战役之能够顺利实施,得助于陈毅同志率数万大军作战于淮北,使我们的翼侧与后方有所保障。如山东野战军不先给对峙于泗阳、众兴之敌以打击即转至沭阳作战,有使该敌迅速乘隙占领两淮和运河线,迫使我军放弃华中的危险。因此我们于九月七日和八日连电建议山野主力先在泗阳寻机歼敌;如必须北移作战,则苏中主力撤围海安,争取十天左右的休整后北移泗阳地区,以保障两淮的安全。九月九日五时,军委复示:&ldo;同意放弃(攻取)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rdo;。这是华中主力作战方向的一次重要调整,即:由原定向西机动,调整为向北机动。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九月八日,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定陶获得大捷,全国振奋。军委于当日发电指示陈(毅)张(云逸)黎(玉)张(鼎丞)邓(子恢):&ldo;我刘邓已大胜,对你们必有帮助。同意八师暂不北调,俟秋高水落,集中兵力在淮海歼敌,并与粟潭南北配合,巩固两淮开展局面&rdo;。我们接获此电很受鼓舞。为了使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向北机动之前得到兵员及冬衣的补充,我便于九日发电给中央和陈毅同志,建议在打下海安后再北移。电报发出后,就接到陈毅同志于同日来电:&ldo;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即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进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rdo;。要我们&ldo;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rdo;。华中分局的鼎丞、子恢同志也发电主张先攻占海安,&ldo;以免功亏一签&rdo;。这几个电报几乎同时发出,可谓所见略同。

但是,军委综观全局,于九日亥时来电指示:&ldo;粟谭部连战疲劳,亟待休整,目前各方敌情正在改变,无论将来向何方作战,似以放弃(攻取)海安,即时休整&rdo;。这时震林同志已赴华中分局,这一指示引起我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央在十日又复电:&ldo;九日电悉。如你们以为攻占海安于大局有利,则可决心攻取海安&rdo;。但我体会到这是中央对战区指挥员意见的尊重,我们更应该认真领会军委九日亥电指示的精神,研究战局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时我们获悉敌汤恩伯将接替李默庵指挥苏北军事,并限于九月底完成一切准备,十月初开始第二期进攻。随即军委也向我们通报了这一情况。我分析攻占海安固然对坚持苏中和动员参军以及解决冬衣有所帮助,但预计要付出一千五百人左右的伤亡代价。从今后战局的发展来看,似须诱敌更深入一些,以便于大量歼敌,我如攻下海安,亦仍须放弃。不如放弃攻占海安的计划,将攻取海安所付代价,留作以后在运动中歼敌之用更为有利。我立即于九月十日将上述意见报告军委、陈毅同志和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同志。

此时,淮北敌情在急剧变化。敌第七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二十八军向泗阳和两淮发起了进攻。陈毅同志电称拟率第二、第七、第八师及九纵坚决歼灭进攻之敌。军委赞同这一建议,并根据这一情况,于十一日八时指示我们:&ldo;主力即开两淮机动&rdo;。于是我们立即收拢队伍,兼程北上。

以上说明,华中主力北移的行动,是军委、毛泽东同志依据淮北和苏中两个战场的敌我形势的急剧变化,经过同战区指挥员的商讨后定下来的。从九月九日复示我们:&ldo;准备向北机动&rdo;,到十一日指示我们:&ldo;即开两淮&rdo;。前后仅三天时间,其中还有若干反复变化。有一种说法:军委早就确定了华中主力北移作战,由于华中战区指挥员有不同意见给延误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主动放弃两淮

针对敌军的动向,军委的意图是调动山野、华野两大主力,歼灭进犯两淮之敌。毛泽东同志于十一日亲自拟电指示陈毅同志和我们:&ldo;1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主力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灭全部;2同时张邓要注意邵伯、高邮、洪泽湖诸防务,严防敌偷渡进袭;3两淮工厂资材速迁安全地带&rdo;。

海安距两淮约二百五十公里,一路水网,既少陆路,又少船只,且值天雨不断,预计先头部队于九月十八日才能到达,大部队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而两淮战局的发展不如人意,敌人的攻势未能受到顿挫。谭震林同志于九月十一日由淮安向中央陈述:&ldo;华中主力最快要到二十日才能赶到两淮,恐到达高(邮)、宝(应)时,两淮已失&rdo;(高、宝分别距淮阴一百五十公里和七十五公里)。陈毅同志也于九月十五日致电中央:&ldo;苏中主力已北调,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两淮地区,已来不及参战。&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