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呢?赶快取来。赵构哆嗦着手打开信,一看,大喜,信上说:如果赵构同意臣服金国,不但赵佶的灵柩和赵构的生母韦氏可以送还,还会归还刘豫旧日所统辖的河南之地。
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一旁的赵鼎好心提醒他道:&ldo;朝中士大夫都一致认为现在中原有可复之势,适宜进兵,如果草率和金人议和,以后不免遭受非议,指责朝廷丧失了大好良机,陛下不如先召回诸路大将征求他们的意见。&rdo;
是啊,金人到底怎么啦?
他们一改过去的骄横,突然心怀慈悲,向往起和平来了?
可是,赵构想也没想,说:&ldo;这倒无须多虑。当下最紧急的是迎回梓宫、太后、渊圣皇帝,按现在的形势,不议和则断无归还之理。&rdo;
赵鼎默然,良久,才道:&ldo;难得陛下一片孝心。&rdo;
参知政事陈与义道:&ldo;用兵须杀人。如果通过议和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岂不强于用兵?议和不成的话,再用兵也不迟。&rdo;
赵构勉强挤出了两滴鳄鱼泪,说道:&ldo;两国交战,死伤无数,我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么多无辜的百姓白白断送了生命啊。&rdo;(&ldo;若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得安其生,朕亦何爱一己之屈。&rdo;)
赵鼎幽幽说道:&ldo;如果和议是建立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陛下所说自然不错,可是……&rdo;话未说完,抬头看到了赵构狠狠地剜来一眼,吓得不敢再说,低头俯身退了下来。
陈与义在一旁恬不知耻地替赵构说出了他的心声:&ldo;只要和议能成,赔款割地又算什么呢?!&rdo;
第二天,赵构以逢迎梓宫的名义再一次派遣王伦到金国去表示自己议和的迫切,要求金朝派遣正式使臣到南宋来,签订和约。金人很快作出了回应,这一年五月派遣乌陵思谋和石庆作为代表往临安而来。
这时南宋朝中共有四名宰相,赵鼎、秦桧、陈与义和兼兵部尚书的枢密副使王庶。和议是当前国内的第一要事,赵构听说金使来了,就传令由四名宰相一起隆重迎接金使。
王庶在合淝视察,接到诏命,人还没动身,就先写了一道奏章,当头第一句就说:金人无缘无故求和,一定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王庶,字子尚,庆阳人。崇宁五年(1106年)举进士,先为泾州保定县知县,后为怀德军通判。赵构即位,授其直龙图阁、鄜延经略使兼知延安府之职。他在奏折中深入浅出地分析道:皇上你想想,他们为什么要派人告诉我们徽宗皇帝、显肃皇后的讣音?如果他们真心希望两国交好,那么这个讣音不就应在数年之后才传达。去年敌人南侵,陛下亲统六师于江、淮之间,天威大振,蕃部退却,想必是因此害怕王师长驱而往,所以借此阻碍王师。他们是看准了陛下天性孝顺,哀恸之下,一定会遣使向他们求迎梓宫,这一往一返之间,他们就争取到大量时间。金国以欺诈的手段废掉刘豫,搞得伪齐的官员四散奔走不能自保,中原百姓,日夜盼望我大军北上,而现在咱们(大将星列,官军云屯),轻而易举便可以收复失地。金人议和割地,不外于划淮水、划黄河为界这两种情况。如果划淮水为界,则江淮之地就在我们手中,凭什么由他们来划分?而以黄河为界,当然可以得回故地,但这数千里荆榛无人之地,十年无征役,财赋无所出,如果我们派宿兵镇守,钱粮困弊不说,金人肯定还会厚索岁帛,加一个经济重担压在我们头上,时间一长,他们不用发兵攻打,我们也会自己灭亡。
最后得出结论:一句话,金人求和,绝对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王庶的奏章一上,满朝文武官员纷纷上章陈说&ldo;金人之不可信&rdo;,朝野喧腾,数日不定。
赵构故作悲伤地说道:&ldo;太后年事已高,朕朝夕思念,只想早日相见,这才不惮委屈自己力争促成和议,他们怎么一点儿也不知体谅啊?&rdo;
赵鼎劝道:&ldo;陛下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能够这么低三下四委屈求和,实在是难能可贵。但群臣的愤懑之言也是出于爱君,没有别的意思,请不要怪罪他们。要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陛下不妨好好跟他们解释说:&lso;讲和本非我愿,只是为了迎还梓宫及母兄,才不得已而为之。我也同意你们说的,敌人并不可深信;只要梓宫及母兄能回来,来日咱们就撕书毁盟,好好和他们算账。&rso;群臣体会到陛下的诚孝,就能接受讲和之议了。&rdo;
于是赵构诏告大臣,说:&ldo;朕之所以同意和金人和议,是因为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阙久未扫,兄弟宗族也未得会,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对于朕屈己求和一事,在朝的侍从、台谏的臣子,有什么不同见解,皆可以写奏章上来。&rdo;
秦桧对赵构&ldo;屈己&rdo;之说佩服不已,大声赞颂和议是&ldo;一举而兼备孝、梯、仁、慈之四德&rdo;,对赵构说,这种大事,皇上应该自行决断,不必谋之在廷。
赵构暗中紧握了握他的手,以示感激,说:&ldo;如若能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安居乐业,我受再多的委屈也值得。&rdo;(&ldo;若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得安其生,朕亦何爱一己之屈。&rdo;)
朝内议论的矛头也由此转向了秦桧的身上,群情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