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在行政上由13个州和两个联邦直辖区组成,共有国土面积约329758平方千米,分为西(马来半岛)、东(砂拉越和沙巴)两部分。其中,西马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6%,东马约占61。4%,中间是南中国海,两部分相隔为540千米。马来西亚总的地理特征是海岸线长,山地多,平原少;热带雨林覆盖面广;受热带和海洋环境影响,高温多雨,河流密布,沼泽多,红树林景观独特;动植物、矿产和海洋资源丰富,尤其是新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量大。
一、西马(马来半岛)
西马由马来半岛及其周围的许多大小岛屿构成,较大的岛屿,如pulaulangkawi、pulaupenang(槟榔屿岛,均与玻璃市相邻)、pulaupangkor(与霹雳相邻)、pulauangsa(位于巴生港口附近)、pulautioman(在东海岸外)等。马来半岛呈狭长形状,位于北纬1°20’至6°40’与东经99°35’至104°20’之间,地近赤道。北端与泰国接壤,南端隔柔佛海峡(thestraitofjohor)与新加坡为邻,面积约131598平方千米。
根据有关地质演变理论,今天的亚洲和澳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而连接它们的是一个被称做“印度尼西亚远古大陆”(thein-donesianprimevalcontinent)的地块。早在古生代时期,该地块开始下降,形成地槽,淹没于海水之下。
马来半岛的形成与这一远古大陆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是该大陆漫长的下降、沉积及其伴随的造山运动,最终造就了马来半岛的基本地貌。时间大概是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即约1。27亿至1。52亿年以前。
从地理结构上看,马来半岛原属于古老的大陆板块——巽他地台的一部分,该地台也在更新世结束时随着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部分已被淹没于浅海之下。
马来半岛的地貌特征是多山,纵向平行排列着一系列山脉,从西到东,有banjaranbintang(滨登山脉)、banjarantitiwangsa(主干山脉)、banjarangunungtahan(大汉山脉)和banjarantimur(东岸山脉)。主干山脉及其以西诸附属山脉,均源于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早期山系;大汉及东岸山脉则更为古老,乃生成于古生代结束之际。由于地处热带,历经上亿年的风剥雨蚀,除大汉山脉外,其余山脉顶部原有的极厚的沉积岩早已不见,致使花岗岩岩体外裸。主干山,顾名思义,是马来半岛的一座最主要的山脉,被称做半岛脊背,北起泰国,南至森美兰,长约483千米(300英里),宽约48千米至64千米(30至40英里),有数座高峰,其中最高者为gunungchamah(哥布山),海拔2171米,是半岛东、西两部的分水岭。马来半岛最高的山峰是gunungtahan(大汉山),海拔2187米。
马来半岛的山脉集中在中部和北部,构成同一块山核(themountainouscore),就在其所在的高地上,有金马仑(彭亨境内)、丁加奴等高原。位于半岛中东部的丁加奴高原,包括本农(be-num)、大汉、东岸等山脉的北部山脉,呈极度切割状态,海拔平均为2500英尺。半岛的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还有许多石灰岩孤山,突兀孑立,边缘陡峭,鲜有植被,高度几百到几千英尺不等,并有大量石灰岩洞。在玻璃市与泰国边境一带,与石灰岩山脉并存的,是许多大的盆地和地坑,底部平展,四周为石灰岩悬崖峭壁,在当地被称做wangs,较大者被马来人辟为居住地。吉兰丹、丁加奴、彭亨以及柔佛东部一带,为一系列低矮山脉,与海岸线呈大体平行走向,时而向内陆延伸达数英里。这些海滩山脉在当地被称做permatang。
马来半岛没有大片平原,只是在山地和海岸之间有一些面积不等的海岸平原,坡度平缓,与陡峭的山脉有明显的分界线,亦有人将之称做低地。半岛东部和西部的海岸平原有很大不同;西部的海岸平原较为开阔,平均宽度为20英里,最宽处如霹雳河与波南河下游一带约达40英里。冲积层多为黏土,沿岸从前分布着大片红树林沼泽地。东部的则相对狭隘,未能缀连成片,沿岸多为沙滩。这与半岛东部整个海岸完全暴露在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有关,不像半岛西部有苏门答腊岛将其与印度洋隔开而得以保护。
马来半岛降雨充沛,河道密布,河流基本以主干山脉为分水岭,分别注入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较大的河流有sungeipa-hang(彭亨河),源于彭亨西北部主干山脉以西,长475千米,注入南中国海;sungeiperak(霹雳河),源于霹雳北部与泰国交界处的高山,长400千米,注入马六甲海峡;sungeikelantan(吉兰丹河),源于丁加奴高原,注入南中国海。此外还有注入南中国海的sungeitrengganu(丁加奴河)、sungeidungun(龙运河)、sungeirompin(罗宾河)和sungeiendau(兴楼河),注人马六甲海峡的sungeimuar(麻坡河)、sungeiklang(巴生河)、sungeibernam(波南河)、sungeimuda(穆达河)、sungeikedah(吉达河),以及注入柔佛海峡的sungeijohor(柔佛河)等。
马来半岛地近赤道,位于季风区内,属于赤道雨林气候季风型,或热带雨林气候季风型,受海洋调节力度较大,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年降雨量为2500mm以上),夏季(约5月至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约11月中旬至3月)受东北季风影响。包括马来半岛和东马在内的整个马来西亚一年分两季,即湿季和非常湿季,终年湿度高达约80%。全年平均气温为26°c,平均温差为7°c。
温度和降雨量也随地形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金马仑高原的平均低气温为18°c,降雨量为2500mm以上;吉隆坡则分别为27°c和2410mm。夜间多凉爽,人们常用“全年都是夏,一雨便成秋”来形容当地气候变化状况,可谓贴切也。
二、东马(砂拉越和沙巴)
东马由砂拉越和沙巴(北婆罗洲)两个州组成,与文莱苏丹国和印尼加里曼丹省接壤,共有国土面积约198069平方千米(砂拉越124449平方千米,沙巴73620平方千米)。东马与印度尼西亚之间以连绵不断的山脉为天然分界,在砂拉越境内,有banjarankapuas(卡浦山脉)、banjarankelingkang(吉令康山脉)和banjaraniran(伊朗山脉),在沙巴境内有ban-jarancrocker(科洛克山脉)、banjaranmaitland(麦特兰山脉)和banjaranbrassey(布拉赛山脉)。科洛克山脉(南部)也是砂拉越与沙巴的天然分界,其走向大致与州西海岸平行,最高的山峰即有名的金那巴鲁山(kinabalu,俗称“中国寡妇山”),海拔4101米,为东南亚之最高。该山由大块火成岩构成,边缘陡峻,顶部平坦。
sungeipadas(巴打斯河)发源于山的东侧,在丹南(tenam)附近切断山脉,构成横谷,向西注入南中国海,人海处形成巴打斯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其上多沼泽森林。
东马境内的河流,在砂拉越州内,由于受地势影响,大多为东南一西北走向,注入南中国海,主要有batangsarawak(砂拉越河)、砂当河、batanglupar(鲁巴河)、batangjarang(拉让河)、batangbaram(峇南河)等,其中,拉让河是州内最长的河流,长563公里;沙巴州内最长的河流是sungeikinabatangan(基那巴丹安河),长350英里,大致为西南一东北走向,注入苏禄海,其他主要河流还有sungeisugut(苏古河,注入苏禄海)、sungeilabuk(拉卜河,注入濒苏禄海的拉卜湾)、sungeisegama(实加马河,注入苏禄海)、sungeikalubakan(加鲁巴干河,注入濒苏拉威西海的圣路西亚湾)等。主要河流人海口多沿海岸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