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饥饿的盛世百度 > 第98章(第1页)

第98章(第1页)

另一个突出之点是他的孝顺与&ldo;端淳&rdo;。在乾隆的严厉督责下长大的永琰,品格端方,为人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克制自己,不为任何声色所诱惑,不做任何出格过分的事情。正史笔记,绝少关于他的负面记载。

虽然有清一代,严禁皇子与大臣交接,然而通过皇子师傅这一渠道,朝野上下对这几个皇子也并非毫不了解。据说,在四个皇子中,年仅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是最懂事、最勤奋的一个。当时出使天朝的朝鲜使臣回国后,向他们的国王汇报见闻时多次说:&ldo;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rdo;,&ldo;皇子见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无令名,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于禁中,声誉颇多&rdo;。(《朝鲜李朝实录》)

岁月不待人,年过花甲的乾隆必须做出决定。他在传位密诏中小心翼翼地写下了永琰的名字,不过放下笔后,他一直不能驱走心中的忐忑。毕竟,十三岁这个年龄对于一个继承人来说,是太小了,这棵看起来不错的幼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谁也不能确定。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六十三岁的老皇帝到天坛祭天,跪在圜丘中心,默默向苍天祷告:&ldo;我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储,然而此子年仅十三,性情未定。如果永琰有能力继承国家洪业,则祀求上天保佑他诸事有成。如果他并非贤能之人,愿上天让他短命而死,使他不能继承大统。我并非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是为祖宗江山计,不得不如此。&rdo;(《清高宗实录》)

虽然感情丰富,然而在这个政治超人心中,儿女之情与帝王的责任感比起来,恰如鸿毛之于泰山。

好在上天似乎对永琰也比较满意,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到六十年(1795年),永琰一直身体健康,他的表现,也越来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到了举行传位大典的这一刻,在乾隆心中,为这个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让皇帝满意的有四点:

第一,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富于恒心和毅力。他生活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第二,此人品质&ldo;端淳&rdo;,待人真挚,善于为他人着想。他富于同情心,十分重感情。他时时处处克己忍让,生活俭朴,从不追求自己的个人享受。最为难得的是,这个皇子修养极佳,为人谦逊,很少发火,待人从无疾言厉色。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的成绩非常突出。永琰对儒家天理人心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从外表看,嘉庆皇帝是清朝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嘉庆皇帝的外表,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缺点:他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皮肤白皙,五官端正,骨肉匀停,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型介于方脸和圆脸之间,显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经过从小就开始的仪表训练,他在出席大的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定自如。

在帝位授受的那一刻,太上皇由衷地觉得,上天对自己一直是厚待的。你看,如今接受帝位的这个孩子,今年年龄三十六岁。这个年龄,既精力充沛,又富于经验。生命由青春期的青涩,青年期的热烈,转为中年前期的稳健有力,正是主掌一个庞大帝国的最佳年龄。

配合乾隆的好心情,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举行的这个典礼仪式盛大华美,气氛祥和安宁,连天气都是如此晴朗灿烂。上午九点整,头戴玄狐暖帽,身穿黄色龙袍衮服、外罩紫貂端罩的乾隆,坐上了太和殿宝座。老皇帝那双慈祥中透着威严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缓缓扫向殿前广场,殿前广场上,翎顶辉煌、朝服斑斓的上千名王公大臣在庄重的&ldo;中和韶乐&rdo;中,如潮水一般拜兴起跪。九时三十二分,随着坐在宝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颗宽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ldo;皇帝之宝&rdo;微笑着递到跪在他面前的嘉庆皇帝手中,一个空前的纪录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权力交接一直是中国专制政治制度中最易迸发的疮口。最高权力终身制的一个最显著弊端即是权力更替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在任期制下,权力交接有着规范的时间和程序,授与受者都有充分的准备时间。然而在专制制度中,你无法准确预知老一代统治者何时去世,权力更替的时间因而不能确定。在任期制下,权力授受双方通常都是在健康状态下,这保证了权力交接棒顺畅自然。然而,在世袭制下,权力交接必然出现在统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时,临终者的手已经无力有效挥动手中的权柄,在交接棒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意外:或者是权力大棒被斜刺里冲出来的冒险者夺走,或者老一代统治者被迫不及待担心夜长梦多的继承人提前推出跑道,或者是在老皇帝去世后,权杖落地,出现一段充满危机的权力真空期。所以,中国历代以来权力交接之际,不是血雨腥风、诛族灭门,就是杯弓蛇影、疑云重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历代皇帝都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常见的是预立太子,然而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子不是容易做的。从古至今,一帆风顺的太子屈指可数,担惊受怕,险象环生,几上几下,身陷囹圄,甚至身首异处的倒是比比皆是。这样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就以大唐王朝的太子们为例吧:

第一个太子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之手。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与父亲反目成仇,谋反被废,幽禁致死;唐高宗和武则天所立的前三个太子李忠、李贤、李弘,都被武则天杀掉。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先是被废为庶人,随即赐死;自宪宗以后,皇帝生前所立太子几乎无一能即位,大抵老皇帝一死,太子就被宦官杀害……

有清一代的权力交接,虽然不如唐代一样血腥,也同样问题多多。史上最为失败的立太子事件,无疑发生在乾隆的爷爷康熙时期。为了解决接班问题,康熙早早立了太子,其间废而复立,折腾了数十年时间,最终的权力交接还是闹得腥风血雨,不明不白。

只有乾隆皇帝,在这个问题上顺风顺水。赖父亲创立的秘密立储制,他当初的即位相当顺利;如今他要再上一层楼,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解决继承问题,把权力交接的震动降到最低,使大清王朝的稳定不受任何威胁。

可以说,在尧舜之后的中国统治者中,只有乾隆一个人真正成功地实行了&ldo;禅让&rdo;。自从三代之后,&ldo;禅让&rdo;就成了中国专制政治中一个美丽的梦想,成了统治者&ldo;成圣成神&rdo;的标志。可惜,所有的效仿者都画虎不成反类犬。公元前318年,燕王哙效仿尧舜,主动禅位与子之。可是这次禅让并没有带给燕国任何的好处。三年后,&ldo;燕国大乱,百姓恫怨&rdo;,齐国几乎灭燕。在此之后出现的&ldo;禅让&rdo;,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老皇帝被逼无奈被小皇帝夺了权的代名词,比如唐玄宗与唐肃宗;就是权臣篡位的遮羞布,比如曹魏代汉。唯一一次自愿的禅位发生在宋高宗时期,不过那是因为宋高宗外惕强敌,内耽逸豫,不足挂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