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又使情况急剧产生变化。
由于西方对它置之不理,苏联再次转向德国。1939年初,苏联接
受希特勒的建议,邀请里宾特洛甫的一名副官前往莫斯科,就新贸易条约一
事开始谈判。数天后,伦敦的《新闻记事报》发表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说
斯大林正与纳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对此,斯大林置信不疑。在向第十八次
党代会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斯大林宣布,苏联决不会被西方拖进对德的任何
战争中去。&ldo;我们赞成和平,赞成巩固与所有国家的贸易关系。&rdo;德国报纸抓
住&rdo;所有&rdo;两字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向帝国作的新建议,苏联报纸则对它们
能予以识别而表示祝贺。
不到一个月,里宾特洛甫的波兰和波罗的海各国问题的专家彼得&iddot;克
莱斯特便得到指示,要他改善与苏联驻柏林大使馆的人员的私人关系。克莱
斯特怀疑,这是否是剧烈改变外交政策的前奏。数天后,克莱斯特带着复杂
的感情,陪同一东欧经济问题的德国专家前往设在&ldo;菩提树下&rdo;的豪华的苏
联大使馆。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格奥尔基&iddot;阿斯塔霍夫‐‐很和蔼,看上去
像个苦行僧‐‐请他们喝茶。显然,这是件不平常之事;没有另一个俄国人
在场。
他们就法国印象派闲聊了一阵后,阿斯塔霍夫建议谈正经事。他说,
德国和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一些小分歧而打架,这是荒唐可笑的。为何不制
订一共同的政策呢?克莱斯特说,意识形态的分歧已成了重要的现实问题。
但阿斯塔霍夫把手一挥,不予置听。他说,希特勒和斯大林是这个现实的创
造者,但从不让自己受现实统治。
离开大使馆时,克莱斯特好一阵沉思。显然,阿斯塔霍夫是在把克里
姆林宫的一个信号转给里宾特洛甫。但是,让克莱斯特奇怪的是,令他唱这
场戏的开场白的里宾特洛甫这时却让他避免与阿斯塔霍夫再接触。&ldo;我并不
认为元首希望这个对话继续下去。&rdo;
斯大林采取了下一个步骤。4月17日,苏联大使阿列克塞&iddot;梅利卡
洛夫拜访了里宾特洛甫的主要下属冯&iddot;威兹萨克男爵。这是10个月以来俄
国人的第一次来访,以一件原由较低级官员处理的事为来访的借口。谈话快
结束时,梅利卡洛夫问威兹萨克对苏德关系有何看法。他的回答是:德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