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则说,德意两国,与历来一样,意见完全一致。然而,一登
上&ldo;阿美利加&rdo;,希特勒便大肆谴责墨索里尼的新的&ldo;冒险&rdo;,说其结果只能
是个军事灾难。他喊道,墨索里尼为何不攻打马耳他或克里特?这样做,在
他们与英国在地中海的战争中,还算有点意义。
尤其是在意大利军队在北非处于困境,刚刚要求德国派一装甲师援救
时!
对元首而言,通过被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的回程,是阴郁的旅程。
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征服了比最乐观的德国人所能想象的还要多的土
地。挪威,丹麦,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和法国都成了他的。他超过了亚历
山大和拿破仑。然而,什么也未像成功那样令人失败;跟着这一连串令人难
于置信的胜利的,是在昂代,在蒙特瓦尔和在佛罗伦萨的失败。一个二流国
家的平庸的领袖和一个战败国的首领,竟躲躲闪闪,不愿加入反对英国的十
字军,而他的可靠的盟友,出于要在战场上取得个人荣誉的需要,正在危害
轴心国在地中海的地位。这似乎还不算,原拟把英国带到绿桌旁来的空战,
现已成为公认的失败‐‐代价是损失了可怕数量的飞机。
在返回祖国的漫长而乏味的旅途中,希特勒无法掩饰他的烦恼,怒斥
&ldo;骗人的&rdo;合作者,及其背信弃义的、不可靠的朋友。哪个征服者要经受这
种多余的失败呢!他的许多表现肯定是戏剧性的。肯定地讲,对贝当的不置
可否,希特勒并非像他装出的那样忧虑。他肯定知道,如他肯于向墨索里尼
施加压力,他是能阻止他入侵希腊的。但是,对佛朗哥的拒绝承诺,他是真
正恨之入骨的。必须迫使佛朗哥就范,因为能否进入直布罗陀,他是关键,
而占领了这个堡垒后,希特勒就能把英国人&ldo;将&rdo;死,并为东征扫清道路。
第二十三章 &ldo;全世界都将屏息&rdo;
1940.11.12‐1941.6.22
(1)
对与日本和意大利签订的&ldo;三国条约&rdo;,希特勒只勉强予以支持。虽然
如此,他仍接受了三国条约的创始人里宾特洛甫的建议,邀请苏联参加,将
它变成四国条约。于是,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便于1940年11月12
日抵达柏林,举行关于联合的谈判。会谈是在旧总统府内里宾特洛甫的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