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的李氏父子大名鼎鼎,孙华同志受到李渊言辞恳切的书信之后,连琢磨也没琢磨,直接下定决心跟着唐国公混。在李渊攻打其他地方的时候,孙华就料到李渊不会放过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李渊、李建成、柴绍、李世民,全都不是好惹的。这些日子以来,李渊的军队迅速壮大,自己这边还是那个熊样,要有领导才能的不多,要真能打的也不多,这要等到哪天新朝廷建立,自己还不是玩儿完。这样的话,倒不如找个潜力股,将自己所有资产全部投进去。
孙华带着几匹马,人马一起乘着几艘小船过河,来到了李渊面前。李渊亲切接见了他。
笑容挂在脸上,刀子藏在心里。
李渊同志握住孙华同志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然后,他给孙华同志封了几个大官位(不封也不行啊),同时也给了孙华手下几个官职。正在这个和谐美好的时刻,李渊又说话了:&ldo;兄弟你熟悉这里的情况,我们不熟悉地形,此次攻打河东,还是你先过河吧!&rdo;
第十章围攻河东
李渊说这话是必须的,因为孙华的部队都在黄河对岸。实际上,李渊的话还没讲完,他看了看孙华,接着说:&ldo;你的军队就在对岸,回去之后原地待命,我会派大部队接应你!&rdo;孙华出发了,带着一丝失落的心情。黄河之上,还是那几艘船,那几个人,那几匹马。此次出战,不知是死是活,既然走到这一步,那就继续走下去吧!
他不知道李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渊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必要弄清楚,活在当下,就做好当下的事。李渊来不及思考人生,他完全不能闲下来,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闲下来,直到十年后的一天。现在,屈突通这只螃蟹钳住了自己的先头部队,他要设法将其端掉,不管红烧还是油炸,清蒸还是水焖。人常说,秋风起,蟹脚痒。屈突通精兵不少,肥腻得很。
要对付这么一个人,非得想办法擢他的背不可。李渊淡定地点了点头。打仗多年,这点儿困难还是难不倒他的。&ldo;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柰(nai,四声,翻译成现代名就是史大果)率六千兵马取道梁山(黄河沿岸小山)过河。在河西结营,等候大军!&rdo;随后,李渊自己也过河了。
他跟唐军先头部队碰头之后,与王长谐等人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交谈:&ldo;屈突通精兵不少,和咱们相聚五十里地,不敢过来找事儿,那是因为他知道他所带领的部队不中用。但是,屈突通又怕上头怪罪,所以又不敢不出战。现在有两种情况:第一,屈突同志放弃河东攻打我们,我们就趁虚攻打河东,河东必然不守;第二,如果屈突同志命令全军守城,那咱就阻绝他的河运,先前归附的那些郡县和我们现在所处之地又对河东形成包围之势,前后掣肘,他不逃,就会生生被我们活捉。&rdo;
让人捉摸不透的李渊没有像众人想的那样攻取河东,他选择了绕过河东,屯兵河东之西,直取长安的策略‐‐这是一步险棋。长安不下,屈突通再咬住尾巴,自己便腹背受敌。这样想的人会被李渊抽一个大嘴巴。他的计划是,既听从从当地招降来的豪杰的劝告,直取长安大兴城,又按照自己的想法,攻陷河东城。此时,一个神奇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是大家的老朋友,名叫裴寂。
裴寂同志很幽默地对全局进行了深入人心的剖析:以我军实力,攻长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知道从哪儿得出来的结论)。长安人都巴望着屈突通,屈突通一死,长安自然落入我们的手中。
李渊点头称是,那么,围河东吧!
九月初十,秋高气爽,甚至还有些寒冷。十几万人的军队将河东团团围住,李渊同志负责指挥(当然,他又过河跑回来了)。黄河东岸的李渊实在是够忙活的,除了准备战斗之外,还要迎接不远百里而来的名士,这些人有的风流得很不像话,有的则是很不像话的盲流。总之,唐公旗下人员壮大,呈几何方程式的增长速度往上猛窜。密不透风!
屈突通死定了,一月之内必破。
此时,有一个人趁大军屯在河东,屁股蹲儿还没坐热之前,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的意见没有人能反驳,因为唐军只要按照他的想法办的战役,基本上没有失败的。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他说:&ldo;裴大叔的说法固然正确,长安人都巴望着屈突通,因为只有屈突通才能救长安。现如今我军节节胜利的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师,长安人望风震撼,人一旦濒临危险,就容易脑残,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大军破之如摧枯拉朽,我们何必跟屈突通干靠,耽误事日不说,还让众人产生沮丧心里。一个屈突通,还用得着如此兴师动众,大费周章?&rdo;
李渊激动了,一开始他还在犹犹豫豫,不敢去攻打长安,只好派兵围攻河东。现在,一个眼神犀利的少年站出来,一语道破了这场战争的要害,岂不快哉?唔,事情越来越明朗了,对,就按自己一开始头脑闪现的想法:一队打河东,一队取长安!
事到如今,轮到李渊蛋疼了。派谁去打长安?熟悉地形的孙大侠?骁勇善战的李建成?无敌于世的李世民?还是精明强干的刘文静?都不行,我不放心,我去(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