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胡弘立,原本是大太监杨复恭的养子,被皇帝选中,也就弃暗投明了一把。作为养子,很清楚当宦官的干爹都干了些什么,他出堂作证,无人不信。于是,杨复恭的兵权就因为干儿子的出卖而被罢了,调离出去,当凤翔的监军。可是杨复恭是不愿意走的,要求退休。
李晔同意,同时也同意让李顺节领兵去灭了这家伙。当然了,宦官不是皇帝说逼退就逼退的,所以,手头尚且有兵权的杨复恭,成功地抵御住了李晔的突袭,逃到了之子杨守亮那里。这个杨守亮,很难对付,因为他靠杨复恭,很早前就当上了兴元节度使。
杨守亮当然得要为杨复恭出气,否则杨复恭一死,自己也必然遭殃。那么,他会怎么办呢?他要以讨伐奸臣为名出师,而奸臣就是李顺节。而且,既然出师,目标必定是首都长安,而攻打长安,李晔是绝对不会乐意的,于是李晔就要派人去阻拦杨兄的&ldo;勤王&rdo;之师。派出去的人,是凤翔和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唐僖宗同志的得力干将)。
李茂贞的确很能能干,他很快攻破了兴元,活捉了太监杨复恭和非太监杨守亮,两人被活捉后,被愤怒的李晔削去了脑袋,&ldo;我也是很有威望的&rdo;,李晔的表情上看,是这么一个意思。可是这么干,纯属按下葫芦浮起瓢。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鉴于李晔对藩镇软弱的态度,尤其是打李克用,显示出朝廷真的很没用后,有功的强藩李茂贞,就给李晔写了一封信,首先表示了自己的亲切慰问,然后炫耀一把自己的忠心和战绩,随后,写出自己的担心,忧心忡忡,每天都会喝点酒,抽颗烟,吐出一个忧国忧民的烟圈云云。然而,结尾却是一句嘲笑:&ldo;不知道以后你想要逃,能逃到哪里去!(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rdo;
李晔怒,又要打李茂贞。
当一个三岁的孩子要和大人拼命的时候,大概就是现在这种情形,李晔去打李茂贞,被宰相杜让能拦住了。杜让能认为,以朝廷现在的实力,跟这么多的藩镇作对,而且还挑了个近在眼前的,实在是太欠考虑。打仗这玩意儿,要么咱把他打死,要么他把咱打死,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建议李晔深思熟虑,李晔假装深思熟虑了几秒钟,点了点头。不过,忍辱负重多年,丝毫没见到进步的人,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ldo;狂躁&rdo;。
无疑,李晔就很狂躁,这么多年的软弱无力,他丝毫不能改变局面,于是他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ldo;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正值仁人志士慷慨悲歌之时,朕不能坐视祖宗基业被毁!&rdo;
如果说到这里,简直可以说虽败犹荣。但李晔还加上了下面一句话:&ldo;爱卿但为朕调度粮草,朕自当委任诸王出兵讨伐,是成是败,都与爱卿无关!&rdo;
说到做到,才是王道。
豁出去了,也就没命了,故事的结果,无疑是官军被李茂贞虐得满地尸体,从咸阳一直铺到便桥。不过,据说当时官军根本就没有和藩镇兵交手,就已经溃散得跟泥石流似的,不然这三万兵马也不会死的那么惨。于是,李茂贞就相当顺利地杀入了长安。
当然,李茂贞不愿意当首先篡权的出头鸟,他有那贼心没那贼胆儿,可是恶心一把李晔很有必要。便派人造谣,雇了一帮百姓,跪在皇宫前,请求诛杀请求出兵的大臣。百姓听说要讨伐奸臣,无不感慨李大帅的忠心和爱民,哭着闹着去了。而大家似乎都知道,请求出兵的大臣,求得最带劲的,就是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昭纬。
该死的是他,可闹腾到最后,实际上死的,却是杜让能。原因相当简单,李茂贞李大帅的合伙人,就是这个崔昭纬。此人才华横溢,年轻的时候状元及第,满腹经纶,为崔氏做出了卓越的人文贡献。可人品和才华是不沾边的,崔昭纬虽说有才,却是个极端奸邪的小人,属于有才无德的危险品。他很清楚晚唐王室衰微的状况,便借助藩镇来巩固自己的位置,打压异己。
这一次,他又成功了。他成功地把自己的罪过全推到了杜让能的身上,那帮跪在皇宫门前的百姓,高喊的口号是:&ldo;李大帅本没有罪,为何听信奸臣言语,让我们跟着受罪(百姓流离失所)?&rdo;奸臣当然是崔昭纬,可离谱的是,李茂贞找的那帮群众演员,里头还真有不拿钱来办事的,既然没拿钱,也就不明白其实他们不是来找崔昭纬索命,而是来恶心李晔,把杜让能弄死的。就这样,一帮颇具破坏性的愣头青百姓,就将崔昭纬团团围住了,&ldo;说,李大帅本没有罪(这句话是李大帅教的),为何你们却非要打人家,百姓死的死,伤的伤,我们要你们抵命(这句话完全超出了台词的范围)!&rdo;愤怒的群众高呼,&ldo;抵命!抵命!抵命!&rdo;崔昭纬惊呆地望着这帮控制不住情绪的群众,眼泪都要哗哗流下来了,他啧啧地懊恼,淡定了一下,痛彻心扉地说:
&ldo;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兵部就一定是管行军的,主上把任务都交给了杜让能,我们真是毫不知情啊!&rdo;好吧,杜让能,忽然后头还跪着的某人举起拳头,振臂一呼:&ldo;打死奸臣杜让能!&rdo;前头要找崔昭纬麻烦的百姓也受到了感染,合着奸臣不是兵部的,是宰相杜让能啊,遂高呼:&ldo;打死奸臣杜让能!&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