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嗣一凛,才知高强果然是有地放矢,须知他是直到最近才进入枢密院,正式经手军国大事,若能凭着私人的力量在几年中做到这种地步,地属难能可贵。
&ldo;咱们向官家所献的平辽之策,不夸张的说,乃是关系到我大宋往后二百年的气运,岂可等闲视之?凡战者,军情为先,若不能知己知彼,便有多少兵将,多少粮草,也只是盲人夜行深渊之下,迟早是人家地嘴边肉罢了!&rdo;高强正了正身子,向赵良嗣道:&ldo;因此本相要你明白的当务之急,须得在北地各处安插下咱们的钉子来,或军或民,或官或商,管你是故交亲朋,还是拿钱收买。总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辽国编织起一张大大的网来,叫他那里一举一动都在我眼中,他日大军一出,便要处处义旗高举迎接我王师,如此方有胜算!否则……&rdo;
他正说的高兴,猛可里听见门外有人喧哗争闹,间中更有兵器出鞘的声音,不由得诧异,心说在这枢密院中,什么人敢动兵刃?却听门外有人高声叫道:&ldo;不可鲁莽!种师道求见相公!&rdo;
种师道?高强先是一愕,继而一喜,心说来地好快!三步并作两步抢了出去,冲到院门外,却见外面站了一圈人,有几个使臣打扮的腰间刀剑半出鞘来,正和自己派在门口的两个亲兵对峙。
高强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一眼却望见种师道站在两拨人当中,正急得满头大汗,当下便跨了出去,也不管对面那几个露刃相向地使臣,径直来拉种师道地手,笑道:&ldo;种公来何速也!又从哪里弄了这些军将来?委实有几分雄壮。&rdo;
种师道还没说话,对面人丛中有人大笑道:&ldo;高相公过奖了,某家这些儿郎还入得高相公法眼么?&rdo;其声如金铁交鸣,锉鏘有声。
高强乍听之下,只觉得耳熟,随即想了起来,扬声道:&ldo;童枢相,别来无恙?&rdo;只见那几个使臣左右一分,一个紫袍金鱼袋地大臣从中走了出来,正是童贯!
只见童贯来到身前,一挥手,那几个使臣俱都收起了兵器,半躬身退后几步,进退间井然有序,显然是训练有素。高强也算带了几年兵,好兵孬兵还是能看的出来,便笑道:&ldo;此正乃虎贲之士也,却不知童枢相从何处搜罗而来?&rdo;
童贯大笑不答,却拿手去点高强地那两个亲兵:&ldo;高相公,这两个亲兵也非等闲呐!&rdo;
大家今天天气哈哈哈地说了一通,高强便请几人进来,除了童贯和种师道,余外也有熟人,在童贯身边带兵的便是曾经见过一面的王禀,高强敬他在历史上孤军苦守太原九个月,城破后投水殉国,是一员爱国良将,言语中也加了几分敬忌,王禀自然连称不敢当。
进了房中坐定,又引见了赵良嗣,童贯才说起这几个使臣的来历。却是他去年进兵无功之后,痛定思痛,觉得自己缺少一支精干能战,擅长奔袭地直属部队,以至于每次出兵都得饬令西北各路集结兵力,费时费粮,使得西夏有了充分地时间来部署,于是趁着两国休兵的时机,童贯传令西边各军选拔敢战之士,俱要精骑射。有胆气的良家子,每一指挥顶多能选出一两名来。遍选西北各军。又以厚饷招募番汉射士,才得了五千人。号为胜捷军,由王禀作统制。每日加以训练,教习骑战攻守之道。这一军也是刚刚编成不久。童贯听说高强在山东立了大功,招安梁山军十万余人。想着要拿这只新军来在高强面前挣些面子。这次回京时便带了一百人回来。不想到了高强地门外。那两个亲兵见这些人带着兵刃,便不许进门,童贯有心炫耀,也不报名。想要显一显威风。哪知高强那两个亲兵也是经过战阵来地。眼见对面人多也是寸步不让,两下便僵住了。
高强听罢,心说好你童贯。来向我示威么?就你那胜捷军。当日见了金兵还不是望风而逃,变成清兵荼毒百姓,除了王禀三千人守太原,哪一点值得炫耀?别地不说。我就这两个牙兵,也不到得输给了你!
他这是带兵带出来地习惯。即便同为大宋官兵。见了面也得分个高低,带兵就得有这点硬气。只是回心一想,自己却和寻常武将不同。且不和童贯置这闲气。日后自当命帐下诸大将去找回场子来。当下微微一笑。随口奉承几句便罢。
童贯有意炫耀,高强却不大在意。他未免心中不足。也拿高强无法,遂也息了这心。转问起京中近日来地大事来。高强想起自己一力主张,为了筹措梁山军地军费。发行了一百万贯大宋国债。这法子乃是他为了改革国家预算和军费筹措方式而作地,日后将更加发扬光大,此事倒需要和童贯商议商议。便将这事说了出来。
童贯听时,先不动声色,待听到高强在金殿上驳倒了张商英,使得国债得以顺利发行时,见高强言语中流露出得意之色。他却募地大笑起来:&ldo;高相公,你这可忒也小砚了张天觉了!他岂会不知这国债中地厉害?如此枉作声色,乃是欺高相公你年轻识浅,不知前朝政事而已。&rdo;
高强一愣,不解其意,一旁种师道见状,他对于高强是存着一份知己之意的,忙开解道:&ldo;高相公有所不知,这国债一事,本朝已有之。元符间哲宗皇帝开边西北,中书筹措军费着实费了手脚,虽有熙丰时积下地军实,犹有不足。当时是章相公、安相公先后当国,都曾向国中巨商举借债务,以佐军实,也约定了偿付利息等事。只是后来战虽得利,朝廷地钱财却也为之匿乏,到了还本付息之时,已经是今上登基之后了。此时蔡公相用事,国库用度窘迫,正期变革茶盐等法生财,这一笔债务委实不小,当时连官家也深以为忧,唯恐偿债不足,有辱国体。&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