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帝国反击战免费观看完整版 > 第8章(第1页)

第8章(第1页)

孙传庭自从出狱后,着力于练兵防守,其战略为:&ldo;计守潼关,扼京师上游。且我军新集,不利速战,乃益募勇士,开屯田,缮器,积粟,三家出壮丁一。火车载火砲甲仗者三万辆,战则驱之拒马,止则环以自卫。&rdo;这是做长远打算,准备进行持久战的防守。

明帝国的战略从积极进攻转变为消极防守,是不是符合当时的情况呢?

在崇祯十六年,明帝国真正可战之部队大约为三支,除了孙传庭练的这支陕西部队外,还有辽东精锐之师以及左良玉部队。辽东士兵虽然善战,但承担着抵抗清兵的重要责任,不可轻易调动、左良玉的二十万大军号称兵多将勇,但左良玉本人相当跋扈,只关心保存自己的实力,无意为朝廷效命。要对付农民军,唯一能派上用场的,也只有孙传庭的部队了。

孙传庭这支部队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明帝国唯一的王牌了。

这个时候的明帝国采取守势,只要扼守潼关,则李自成大军无论南下或者北上,都有相当的顾忌,不能全力以赴,如果李自成大军要攻下陕西,那就正好以逸待劳,且占据地理优势对抗。从短期看,虽然不能改善局面,却也不会导致恶化。这样的战略确实有些消极被动,但明帝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果明帝国采取攻势,假设孙传庭一举歼灭农民军,自然大功告成。但如果遭遇不测,来个惨败,非但陕西三边不保,北京城也没有兵力抵抗了,帝国之覆灭则在所难免。

论及崇祯十六年明帝国的军事战略,孙传庭的陕西精锐是坚守潼关,还是寻求和李自成军的决战,反复权衡利弊,实在不适合赌上帝国的命运博这这渺茫的希望。所以兵部侍郎张凤翔劝说崇祯皇帝:&ldo;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副家当,不可轻动。&rdo;

但是急性子且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哪里听得进这些老成持重的话,他早已经输红了眼,一心就是翻本,轻易把最后一点赌本扔到了赌桌上。

听到朝廷敦促出师的严令,在潼关的孙传庭顿足叹道:&ldo;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rdo;

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一,孙传庭带着明帝国最后的希望离开了潼关,进攻河南。这一战李自成打得相当漂亮,首先让孙传庭长驱直入,使孙传庭补给困难,然后切断帝国军的饷道,逼迫帝国军溃退,再给予致命一击,帝国军遂大败。

李自成乘胜追击,帝国在潼关已经无力抵抗,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于是农民军攻下西安,占领三边。不久东渡黄河,直到进入北京城,再也没有遭到明帝国强有力的抵抗。帝国最后一个错误的军事战略决定,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7最终选择‐‐帝国的灭亡

崇祯十七年初,大顺军已经于西安建国,且李自成率大军东渡,帝国首都岌岌可危,帝国方面却是面临无数的问题:军事方面是再无良将可派,再无士兵可征,再无资金可筹,再无粮饷可发。

从战略上讲,此刻的明帝国也不是惟有坐以待毙等待灭亡,还是有几条路可以选择的。

其一,南迁。在中国历史上,南迁也不是先例。东晋、南宋政权都是在南方建立起来的,依托明帝国正统地位,依仗长江天险防御,靠着江南发达的经济支撑起对抗北方的军事力量,还是值得尝试的。

如果崇祯南迁成功,则清帝国与大顺两虎相争,而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明降军很有可能为南明所用。崇祯皇帝作为明帝国的象征,其核心凝聚力不可低估,只要崇祯皇帝或者其太子在南明政权,就能吸引大部分的明帝国官员和将领,而清帝国和大顺政权也不敢重用明降将。

此策看来,虽然失去长江以北的地区,但是维持了帝国的血脉,树立了明帝国的旗帜,崇祯皇帝也保全了性命。

只是明帝国的皇帝太要面子,而大臣们也太精明或者太迂腐,南迁则意味着放弃北京城、放弃半壁江山,这个罪责没人愿意承担,大家都高谈阔论,自命道德高标,于是南迁虽议,却始终没有结果。

其二,放弃宁远,将吴三桂的辽东精锐调回北京城。

虽然此策就像派遣孙传庭出关一样属于孤注一掷,但总比不设防的等死要好。大顺军东渡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要击退之,非得尽数调遣宁远、山海关防线的士兵。

然而一旦调兵,则无异于放弃辽东最后的防线,清兵一旦入关,也是对明帝国的威胁,驱虎进狼,实在不是好的抉择。

但是,即使不是好的选择,至少也是一个选择。总比什么都做不了的强。可是帝国朝廷诸位大臣互相推诿,即使崇祯皇帝拍板做了决定,办事效率仍然极其低下,李自成大军已经入京,吴三桂的部队还没赶到。

其三,与清帝国议和,甚至可以借兵荡寇。

与清帝国议和并非天方夜谈,明帝国有过试探举动。可惜明帝国上下都不敢背负屈辱投降的罪名,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皇帝密谋议和,因为暴露于朝廷,崇祯竟然杀了陈新甲来掩饰此事。

权衡此策,虽然仍是养虎为患之举,但北京城已然危在旦夕,如果真的是渴得要命,不喝水就是死路一条,那么引鸠止渴没什么。清帝国和大顺政权一交战,说不定还有机会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