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冬季比以往来得要更冷一些,但伴随寒冷而来的还有改革的春风。
改革开放进入第三个年头,很多政策也随之松动,宋莹跟黄玲所在的棉纺厂是国企大厂,被列入国有企业改革试点。
厂领导用了一系列管理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计划经济的销售渠道跟销售额都是固定的,超出计划的产品都积压在库房里,压根卖不出去。
与此同时,厂里这几年还在不断接收反城知青子弟,有进无出,棉纺厂的效益不仅没有增长,反而越改革亏损越多。
于是经过厂领导班子开会决定,展开了“破墙开店”“停薪留职”两项措施。
所谓的“破墙开店”就是把工厂的围墙拆掉,租给个体户开店,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个体户跟广大棉纺厂职工的一致好评。
各种小商店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理发、早点、修鞋,厂职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项便利,而且这些小商店的服务态度也是国营商店无法企及的。
至于“停薪留职”,喊得震天响,但是响应的人寥寥无几。
用宋莹的话来说就是。
“工厂虽然工资低,但是铁饭碗稳定,医疗也可以报销,脑子瓦特了才会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去当个体户。”
“反正我们不嫌弃工厂给的工资低,厂里也不要嫌弃我们懒,大家相安无事最好。”
这天,李一鸣忽然来到小院,叫住正打算去上班的林武峰。
林武峰正有些疑惑之际,李一鸣从身后拿出了已经装裱好的工商营业执照,这是苏州第一批个体户营业执照,李一鸣也算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对李一鸣一番恭贺夸奖过后,林武峰赶着去上班也没有跟他多聊,骑上自行车就走了。
几分钟后,李一鸣走进小院,宋莹跟黄玲今天上中班,所以两个人都在家,就见李一鸣拿出一本杂志,上面有不少时兴的毛衣样式,还有具体的针法。
在李一鸣五张大团结的“蛊惑”下,宋莹跟黄玲决定接下这份手工活的兼职,每天下班之后挣点零花钱。
宋莹手脚麻利,擅长织杯垫、围巾这类工期短的小件,黄玲手艺精湛,喜欢织毛衣、坎肩这样的大件,一段时间下来,二人都从李一鸣这里赚了不少钱,脸上的笑容都比平时多了。
“多亏了一鸣,要不然就按我们家图南这个饭量,就厂里发的那点工资,还真不够他吃的。”
宋莹手上的动作一顿:“庄老师升教导主任了,工资不是加了一级吗?”
“工资虽然加了,可高考阅卷之类的补贴也没了,而且超英刚加工资,他爸妈就把他叫回去了,不用猜我都知道肯定是盯上他多出来的那部分工资了,我就当不知道,反正提了也没用,没得惹人厌,我现在有工资还能织毛衣赚外快,就算一个人也能养活图南跟筱婷,其他的就随他去吧。”
宋莹替黄玲抱不平:“这个庄老师平时看起来还挺正常的,怎么碰到家里的事情就这么拎不清,他父母是他家人,玲姐你跟图南、筱婷就不是他家里人吗?”
黄玲反过来安抚宋莹:“行啦,不说这个了,你们家的情况比我们家要好很多,怎么也跟我一起冒险赚外快啊?”
“我们家的情况确实要好一点,不过我们家开销也大啊,林栋哲嘴馋,我呢喜欢买漂亮衣服,谁还会嫌钱多?”
“而且,这样不是能跟玲姐有个伴儿嘛,一个人织多无聊,两个人一起还能边织边聊天,多好。”
黄玲一阵感动,她知道宋莹这是在安慰自己,林武峰跟宋莹的工资加起来足够养活一家三口,秦浩一个月有二十块的补助,学校还有餐补,时不时还能拿个冠军,苏州体育局跟江苏体育局都会发奖金,压根就花不完,宋莹主要是为了陪她,顺便赚点钱罢了。
就在黄玲眼泪快要溢出眼眶时,“轰隆”一声巨响吓了她们一跳。
林栋哲一听这个动静,立马跑进屋。
“炸爆米花的来了。”
气氛瞬间被破坏,黄玲的眼泪立马收了回去,宋莹没好气的白了林栋哲一眼,从兜里掏出几张毛票子。
“去厨房盛一碗米,不要炸多了,吃多了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