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认同吴质的意见:“自受封魏王以来他已经连续意欲诛杀娄圭和崔琰两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可见眼下魏王的猜忌之心和杀戮之心越来越重。此时公子需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切不可凭意志行事从而招致魏王的猜忌。”
经历了娄圭之死后,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崔琰是无端被陷害的,但因为惧怕曹操使得没有一个人敢为他仗义执言。后来曹操派人前去暗中观察崔琰做了徒隶之后有没有什么举动,他以为崔琰明白自己想要让其自杀的意图,结果崔琰每日劳作如常,并无异样。
曹操听了这样的回复之后立刻杀气侧漏,语调低沉的说:
“崔琰是那么心高气傲的一个人,遇到黥面为奴这样的屈辱还没有想到自杀,肯定是对寡人心怀着巨大的怨气啊,难道说他还要逼着寡人亲自动手吗?”
消息传到了崔琰耳中他这才明白曹操的本意,于是仰天长叹说:
“原来魏王已有杀我之意,是我崔琰太过愚钝了……”
最后崔琰从前来传话的使者的腰间拔出了佩剑,引颈就戮……
本来曹操性忌擅杀的本性众人都已知晓,若是在他来看一旦无法容下的人,哪怕是自己的老相识、老朋友,诸孔融、许攸以及娄圭这样的人都可以将其杀死,然而这些人有的令人十分惋惜,但究其根本多多少少都由他们自己的问题。
只有崔琰的死在当时所有的人看来都是一场巨大的冤案,也正是通过崔琰的死让人们更加对曹操晚年所制造的血腥氛围感到畏惧和不安,因而人人自危。
天柱:分化匈奴,难测吴质真意
在当时的人来看,北方草原之上的人,所指的基本是已经四分五裂的匈奴所部。
自从在钟繇的震慑之下使得呼厨泉率部归降之后,他在河东之地基本处于安分的状态,从未生过事端,当初马超作乱关中的时候曾经致书呼厨泉,希望他能够从北面策应自己共同夹击曹操,呼厨泉不仅拒绝了马超的要求并且斩杀了送信的使者,还将首级和书信一同送给了曹操以表示忠诚,获得了曹操的信任。
但这份信任却因葛玄所说的一句谶语而渐渐在曹操的心中淡化,根据葛玄所说的在帝星统一了天下之后,北方的草原之上还会升起另一颗帝星。
这一点让曹操非常在意,他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
如果自己或者曹魏的后继者先后消灭了孙权和刘备,从而一统天下之后,那么这另一颗帝星就是对曹魏政权最大的威胁。
这时的曹操才注意到呼厨泉的麾下到底拥有多么大的势力,并且常年在河东驻扎可谓是根基深厚,若是将来他们有这个意图造反的话是非常麻烦的。
可是左思右想之后曹操觉得眼下还是不能擅自动南匈奴,因为他们和当初的关中联军不同,贸然出兵剿灭的话不仅师出无名,而且还会让想要归附自己的人心寒。
无奈之下他决定将这件事摆在台面之上,交给众议来决定。
廷议之时,曹操利用不久前刚刚被裴潜所平定的代郡乱局来挑开话题:
“寡人若是日后想要西进灭蜀或是南下灭吴,所必须要仰仗的便是北方的安定,这次乌桓之乱虽然没有掀起什么大的风浪,但是却给寡人敲响了一个警钟,匈奴、乌桓以及羌胡等犬牙交错的势力使得河北的局面变得十分微妙,尤其是匈奴的呼厨泉,在河东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根基,倘若他们起兵作乱的话恐怕对三辅和洛阳都会是个威胁。”
坐在下方侧边的蒋济听后认为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历来效忠于曹操,只要曹操没有征讨之意他们也决然不会有异心。但是他身旁的司马懿却隐约察觉出来曹操是有意想要动匈奴的脑筋,于是思量了一番之后他对曹操说:
“以呼厨泉单于为首的南匈奴各部加起来约有两三万余落,这样的势力聚集起来的话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王上却不能以精兵强将加以征讨,需另行他策。”
司马懿的话引起了曹操的兴趣,他抬起了放在凭几把手之上的右臂,身子稍稍向前探了探问道:“哦?仲达有何高见?”
“其实要解决匈奴的隐患并不难,分两步走。其一,召呼厨泉前来邺城,之后再以上宾之礼将其留在邺城,之后派遣右贤王去卑代理统领之职,去卑此人胸无大志、贪图享受,必然不会掀起战事;其二,以便于管理为由将南匈奴分成五个部分并分居于并州各地,允许先单于於夫罗嫡子刘豹统领最大的一部,而后再派遣汉人为别部司马予以监督,如此以来虽然名义上匈奴各部还是由单于统领,但实则大权却掌握于魏王之手。”
一番长论之后,司马懿赢得了在场很多人的赞赏,众人皆认为这是个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平定匈奴之隐患的良策,曹操对此也表示同意。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方才司马懿口中无意中提到的“别部司马”一职却让曹操总感觉有一丝丝的耳熟,似乎这四个字对于曹操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可一时又难以想得出来。
曹操依从司马懿之策召见左贤王呼厨泉前来邺城,后以厚待为名将其留在了邺城。之后将匈奴各部分散于并州的九泽湖周边,年仅十九岁的於夫罗之子刘豹负责统领最大的左部。
至此曹操算是解决了心头上的一大心病,也从而让他想起了另一个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