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山的胜景原本就令人目不暇接,这也是寒山最后选择在寒石山隐居的原因。而正是因为寒山在寒石山隐居,则更加增添了寒石山幽深的意境,当然这是后话。&ldo;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rdo;(《欲得》二十),寒山对于寒石山的一切感到欣喜和满足,得如此佳境栖隐修道,人生夫复何求?
对于寒山来说,此时生活与三十年前不一样了,他除了在寒山修道之外,还有了两个心灵相契的朋友‐‐丰干和拾得。受丰干禅师指点,寒山找到了修身的净土之后,自然也不忘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为要好的两个朋友。在寒石山稍事休息,稍微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之后,寒山便离开寒石山去国清寺找丰干和拾得。丰干和拾得见寒山到来,自然是非常开心,少不了畅谈。寒山极力邀请两位朋友跟他一起到寒石山去做客,共享自然美景。当然,两位朋友也是很乐意跟寒山一同到寒石山去。于是,在寒山的带领下,三人趁着暮霭离开了国清寺,到清晨的时候,便赶到了寒岩洞前,丰干和拾得对寒岩洞赞不绝口,都为寒山找到如此的修身境地感到开心。迎着朝阳,和着清风,人在宴坐石上席地而坐,交谈甚欢,这也成为了后来他们生活的一大特点。不过,细心的拾得还是发现了寒山生活的困境,这里毕竟是非常偏远的地方,寒山一个人在此隐居,生活上有着诸多的不便,最大的问题就是几乎没有太多的食物。春夏的时候或者可以采些野果以充饥,而现在将要冬天,再加上这寒石山的地方,甚至夏天都会积雪的,这样,哪来的野果充饥呢?这样下去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实际上,寒山也并不是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但在寒山看来,问题再难,也应该可以解决掉的,所谓&ldo;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会直&rdo;嘛!没有野果,大不了自己种些蔬果粮食吧,经过这些年的农居生活,寒山对此还是很有信心的。可是在拾得和丰干看来,这样显然是不行的,毕竟寒山已经65岁了,&ldo;岁月不饶人&rdo;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一定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正当三人踌躇的时候,丰干禅师灵机一动,突然笑了起来,跟拾得说:&ldo;你不是在寺院中负责洗涤的么?据我所知,寺院里每天都是有不少剩下的食物,可以让寒山拿回来么,这样不是很好吗?&rdo;拾得听罢也很开心,寺院本来也就是要普度众生嘛,既然有多余的,给兄长寒山也不错啊,至少可以解决寒山的生活问题。只是这里和国清寺有点路程,不过,可以隔几天拿一次的嘛,这样一来寒山可以多到国清寺走动,三人也可以常相聚,寒山也解决了生计的问题,岂不美哉!寒山觉得也挺好的,因此,也就很乐意接受两位朋友的提议。故这以后,寒山也就经常往来寒石山与国清寺之间,去国清寺对于寒山来说,有着双重的意义,除了可以时常从拾得那里拿到他为自己偷偷地保藏下来的食物,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与丰干和拾得交流,可以畅所欲言,这样的日子倒也畅快!
三寒岩洞内三贤像
自此开始,丰干、寒山、拾得三人的交往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寒石山通往国清寺的路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三个衣衫破敝但却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的人,时常会听到他们随性而发的吟唱之声,以及无拘无束的笑谈之声。因为三者都是特立独行、情感真挚的人,他们喜欢真诚、率直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这在世俗看来,自然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他们的行为一如疯子一般,因为他们可以没有场合,没有缘由的大笑高歌,在世人看来,这不是疯了又是什么呢?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时人》二二一)
寒山出此语,复似颠狂汉。
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
心真出语直,直心无背面。
(《寒山》二三七)
忆得二十年,徐步国清归。
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
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
我尚自不识,是伊争得知。
低头不用问,问得复何为。
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
(《忆得》二七五)
丰干、寒山、拾得三个是意气相投的性情中人,加之性格率真,心中喜怒哀乐都是直接地表现了出来,这对于旁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故疯癫成为了世人对这种率真的最直接的描述,&ldo;世谓贫人疯狂之士&rdo;(闾丘胤序)。不过,对于他们三人来说,这些评价都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够情趣相投地在一起,这也就足够了。
当然,对于这个时候的寒山来说,隐居于寒石山的主要任务就是修道,因为这在寒山看来是可以实现长生的唯一方式:
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
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
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
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
(《家住》十六)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欲得》二十)
这便是寒山在寒石山修道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寒山来说,寒石山是他的精神依托,因为只有在这里,寒山才有一种&ldo;安身&rdo;的感觉。从寒山在诗中所述来看,其修道的过程是从学习黄老的养生之学开始的,修习的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以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则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iddot;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ldo;道&rdo;的思想,认为&ldo;道&rdo;作为客观必然性,&ldo;虚同为一,恒一而止&rdo;,&ldo;人皆用之,莫见其形&rdo;。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ldo;道生法&rdo;,主张&ldo;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rdo;。认为君主应&ldo;无为而治&rdo;,&ldo;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rdo;。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ldo;文景之治&rdo;。在西汉之际,黄老之学重于统治之术,东汉则不同,黄老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与当时的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以修炼长生久视之道为其根本目的,后来道教的气功学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寒山此刻在寒石山上苦读黄老之书,目的就是要寻求长生久视之道,以彻底摆脱死亡所带来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