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我们司令员让我报告情况以后,向彭总请示;如果彭总决定打的话,就让我接受任务:把河北敌人的师部和两个营敲掉,搞得好或许还可以捉住钟松。&rdo;
彭总左手端着蜡烛,右手放在背后,还是静静地听着,一句话也不插问,什么也不表示。他巨大的身影映到拱形的窑洞顶上,一动也不动。灼热的蜡油,一滴一滴地落在他手上,可是他像是丝毫没有感觉到似的。
彭总带着深思的神情,听完陈兴允的报告。又盯着地图,专注地思索着。
陈兴允看看表,就立刻觉得心焦的像油煎:已经两点钟了,如果打,赶五点钟部队就要进入战斗,但是还要调动部队,部署……他仿佛觉得,左腕上的手表,&ldo;宗!宗!宗!&rdo;的声音特别响,而且是,每响一下,都像谁用拳头击着他的心脏。他真想把时间抓住让它暂时停留一下。但是彭总严肃、慎重、冷静的神情,仿佛向他表明:现在,冲锋陷阵容易,忍耐却更艰难,但是必须忍耐,不要着急。
陈兴允望着彭总脸孔的侧面,但觉得彭总比四五个月以前苍老了。彭总鬓角的黑头发中,像是有一些白发,眼角的皱纹也增多了。
彭总是严肃、冷静、耿直而刚正的。第一次站在这位伟大军事家面前的人,都有一些敬畏的感觉。但是,他一开口说话的时候,声音又那样平静、坦率和亲切。他说:&ldo;钟松率领三十六师师部和两个营走河北?这倒是一个新情况。&rdo;思索了一下,微微摇头,说:&ldo;不可能吧!&rdo;说罢,他又沉入深刻的思索之中了。
彭总思索了一阵儿,说:&ldo;不过,也有可能。钟松这家伙很骄傲,他不服刘戡的指挥。&rdo;他望着陈兴允又补充了一句:
&ldo;钟松和他的顶头上司刘戡闹独立性啊!&rdo;他爽朗地笑了。彭总叫来司令部的一位科长,问:&ldo;还收到敌人的什么消息?&rdo;
&ldo;电台上再没有收到什么,我们继续在收听。&rdo;这位科长说罢话,就退出去了。
陈兴允觉得,彭总周围的人都是准确而从容不迫地工作着。因此,他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这围绕着彭总的首脑机关,是有力的,宁静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效率很高的。
&ldo;假设有这样的情况吧!&rdo;彭总把蜡烛放在一旁,望着地图,扳着指头计算什么,过了半分钟的样子,说:&ldo;从河北推进的敌人至少有一千几百人,我们一打,敌人向河边一靠,河南岸的敌人一定支援。这样,我们即使歼灭了敌人,捉上七八百俘虏,我们也要伤亡二三百。另外一个可能是:我们一打,敌人往后一缩,我们什么也捞不到,反而对我们是一个暴露。&rdo;他侧转着身子,看着陈兴允,说:&ldo;我们暴露了以后,南边敌人主力七个多旅向北一靠。敌人挤在一块不动,我们想啃也啃不动,目前又缺粮食吃。更重要的是全国战争形势向我们提出了重大的要求。……这样看来,我们即使有打的可能,这一仗还是不打好。&rdo;
&ldo;嗬!这一仗不打?&rdo;陈兴允想着,感到震惊。
彭总亲切地注视了陈兴允好一阵,问:&ldo;你说这一仗打不打?&rdo;
陈兴允有些发窘。他不安地说:&ldo;总部怎么决定,我们就怎样执行。不过战士们早就等着打了,他们恨不得把敌人一口吞下!&rdo;
&ldo;一口吞下?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噢!&rdo;彭总微微摇头说,&ldo;我说吗?不‐‐打,不打。&rdo;他说头一个&ldo;不打&rdo;是拉长声音的,缓缓的,商量的;说第二个&ldo;不打&rdo;是肯定的,坚毅的,大山一样不能摇动的。
彭总把蜡烛放在桌子上,背着手来回慢慢地走了几步,说:&ldo;也许你们还会这样想:敌人到了眼前为什么不打?&rdo;他走近地图,用手指在无定河跟黄河当间,画了一个圆圈。说:
&ldo;党中央要我们部队集结在这一坨,就是要摆出决心过黄河的样子给敌人看。我们要迎合敌人的心理,加强敌人的幻想,培养敌人的骄傲,使敌人发生错觉而后战胜敌人。&rdo;他慈祥地望着陈兴允的眼睛。&ldo;一个指挥员,尤其是一个高级的指挥员,要养成战役、战略观念和企图心,不要因为局部利益而操之过急。要看到胡宗南的主力被我们吸引到这里,成为一步死棋,这对全国战局是大有用处的。&rdo;他看着自己慢慢移动的脚步,像是等待陈兴允说话。
陈兴允想起了部队这几天夜里不断地行军转移,迅速秘密地,变换位置,封锁消息,欺骗迷惑敌人等等。这一切惯常的作法,在目前也像有特别不同的重大意义。他明确地意识到彭总在谋虑一个什么更大规模的战斗哩。这更大的战斗,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陈兴允想在今天拂晓作战的心情完全消失了。接着,他想起了一连串的事情:过去每一次战役前,彭总定要召集旅以上干部来开会,讨论作战计划。会议中,彭总指着地图,提出好几个作战方案,说明每一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有利和不利的地方。他说话总是简单、有力、准确的。说完以后,让大家尽量发表意见。他呢,一动也不动地坐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听取、思索大家的意见。他正直质朴笃诚谦逊的性格,使人觉得:他有一种不愿被人注意、不愿显出自己的崇高愿望。其实,这一仗怎样打,他心里早就有了底,但是他还是让大家讨论,争辩。讨论、争辩中,哪个干部发表了切实可行的意见时,彭总的眼光就落到了那个干部身上。那眼光是那样可敬可亲。仿佛,那些有益的意见,彭总都毫不遗漏地吸收了,化为他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