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即1908年11月1日下午5时33分,光绪帝在孤独与痛苦中走完了他三十八岁的人生。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1时至3时),慈禧在仪鸾殿撒手人寰。大清朝在位皇帝与掌握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真正统治者慈禧,在不到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里相继去世,这不能不让人们对这母子死亡时间的如此巧合背后原因产生种种猜测和议论,加之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政治矛盾与由此引发的政见分歧和冲突,更加使人觉得在光绪帝死因背后,蕴涵着惊天阴谋。于是,种种议论在雅室高堂、乡间里坊,不胫而走。
一
对于光绪帝的死因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三种:
1?慈禧阴谋害死说
主要见于《清室外记》、《清稗类抄》和《崇陵传信录》。这种说法是慈禧在病重期间,担忧自己死后光绪帝重新掌权并继续推行变法,于己不利,&ot;时太后泄泻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039;我不能先尔死!&039;&ot;所以指使亲信太监李莲英下毒手,把光绪帝害死。
2?袁世凯进药毒死说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ot;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之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叫人送来。&ot;
3?正常病死说
主要见于正史,如《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稿?德宗本纪》等。在私人记述中也有持此观点的。如,在光绪三十三年受浙江巡抚冯汝骙的举荐,来京为光绪帝诊病的名医杜钟骏,在后来所著《德宗请脉记》一书中,记载了他为光绪帝诊病经过以及光绪帝临终前的病状,他认为光绪帝属于正常死亡。
由于以上关于光绪帝死因的种种传闻,使光绪帝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一大疑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光绪帝之死无论当时或日后,虽然说法颇多,但因事涉清代宫禁秘档,人们无从知其真实内幕,特别是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依据,人们更难以确定他的死因。那么,光绪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二
光绪皇帝便服像在上述的三种死因中,袁世凯进药毒死说,最值得商榷。因为戊戌政变时,袁世凯的泄密行为加剧了慈禧对变法镇压的力度,致使光绪帝不仅在政治上无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且人身自由与感情生活也被慈禧横加限制,与珍妃更是&ot;积不相能&ot;(《缘督庐日记钞》)。由此光绪帝痛恨袁世凯,并&ot;日书项城(袁世凯)名以志其愤&ot;(《旧京琐记》),亦在情理之中,同时也是朝中人所共知的事实。袁世凯担心光绪帝重整河山时处置自己的心态符合人们的一般心理。然而,要想害死光绪帝而又不被追究,那必须得到慈禧主使或默许。如果没有慈禧的主使,袁世凯岂敢明目张胆地在所进药品中掺毒,并由此获取弑君之罪,他断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因此,如果说光绪帝的死因是被谋杀,那么真正要害死光绪帝的最大嫌疑人就是慈禧。可是,慈禧有必要害死光绪帝吗?假如说光绪帝的死是由于慈禧的谋害,那么对于嗜权如命的慈禧而言,谋害光绪帝的动因只有一个:光绪帝的存在威胁到了慈禧的权力。可对于这段历史进行考察,似乎光绪帝的存在不仅难以对慈禧构成威胁,相反光绪帝的存在对于慈禧控制权力大有裨益。
第101节:光绪宾天(2)
【加入收藏】【发表评论】【文学论坛】【大中小】
袁世凯
首先,光绪帝做皇帝的三十四年间,慈禧自始至终控制着皇权,只是程度略有不同。
光绪帝的皇帝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光绪元年至光绪十四年
在这一时期里,慈禧以垂帘听政和训政的形式,全权把握皇权,光绪帝事事顺从慈禧的安排,光绪帝的存在对于慈禧的权力没有任何威胁。
2?光绪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四年
在这一时期,虽然慈禧撤帘归政,但慈禧通过事前请示、事后汇报制度,实现着对光绪帝的强权控制。即使光绪帝已经亲政,他依然难以摆脱慈禧的控制。在光绪帝亲政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严格地说是戊戌变法以前,光绪帝一直恪守这样的权力约定。在此前提下,&ot;母子&ot;之间相处比较融洽。虽然期间也曾出现过甲午战争时期的主战与主和、戊戌变法后期矛盾冲突等等不和谐事件,但慈禧一直能够把握全局。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慈禧轻而易举地发动了戊戌政变,幽禁了光绪帝,血洗了变法,就是明证。
3?光绪二十五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慈禧将光绪帝幽禁在西苑的瀛台,光绪帝不仅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健康程度也每况愈下。在此期间,慈禧以重新&ot;训政&ot;为名实施她的第三次垂帘,光绪帝已经处于被慈禧肆意摆布的境地。
可以说,在慈禧的强权控制之下,光绪帝的存在对慈禧难以构成威胁。
其次,庚子事变后,慈禧对于列强在华势力的政治干预颇多顾忌。
如果说戊戌政变后,慈禧虽将光绪帝变成囚徒般的皇帝,但光绪帝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影响力,使得慈禧难以在光绪帝的命运安排上恣意妄为,甚至将其置于死地。特别是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略的沉重打击后,慈禧必须面对的一个残酷事实是:外国公使已由外交的代表而转化为干预中国内政的一种强力,并左右着中国政治潮流的起伏。由此,慈禧的身上则表现出了失败之后对列强的畏惧与抵抗意识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