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入佛门第一步 > 第34章(第1页)

第34章(第1页)

当然我们不行,呸一下,只是几秒钟没有念头,过后念头又来了,来了再呸!后来就不行了,再呸也赶不走了,这就是凡夫。世人爱假不爱真,&ldo;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rdo;

上面这个道理,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因这句话而悟道。举个例子:我们听到别人讲话,心不是生了吗?话听完了,我们的心也就丢开了,本来无所住而生其心嘛,何必守个心呢!

如果能做到念念看清楚就行了,不须修个什么气功,打个什么坐,求个什么道。有本事的人就那么信,没有本事再来!初步能保持三际托空的境界就好了。

指月录卷七记载,有位楼子和尚,有一天从歌楼下走过,听到楼上有人唱歌声道:&ldo;你既无心,我也休&rdo;。当时他正在系鞋带,听到这句歌声,就悟了。悟了什么?我们本来无心,每一句话讲过了,都没有留在那里,你既无心,我便休,算了!也是空的道理。

三际托空虽然还没到家,但将三际截断,一直保持下去,也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原因是对&ldo;能&rdo;与&ldo;所&rdo;,认识不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介绍唯识时再谈。

其次关于参话头的问题,这个时代,参话头实在不合适,还是走观心法门,比较平实、容易。要用参话头的方法,不如修止观、修定。其实悟后的人,没有悟的人,都可以起修,这个问题,到作结论时,会告诉大家。

不过,参话头也有参话头的好处,以前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在四川闭关时,与我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当时打七的人真可怜,禅堂中一百多人,打一百天禅七,三个多月不能说话,同时也没什么道理可听,真不得了。而后我的老师给我看几首&ldo;香艳体&rdo;的诗,说念佛参禅照这个方法讲最好,其中一首是:

漫言楚汉事由天儿戏功名本偶然

且付河山鞍辔外一鞭红照出风前

学佛用功,要有皇帝都不当、天下都可丢的气派。学佛的人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名、利、儿女、妻子,一切都要,一个都丢不开。&ldo;一鞭红照&rdo;,是学释迦牟尼佛半夜偷走,骑匹马去出家的行径。

去马声从竹外过谁家红粉照颜酡

传车几度呼难去绝妙相关你我他

这就是艳体诗,描写有家小姐非常漂亮,把人迷住了,站在那里傻了‐‐形容参话头,真用功到了绝妙相关你我他就好了。&ldo;你&rdo;就是话头,或者一句阿弥陀佛,&ldo;我&rdo;坐在这里,&ldo;他&rdo;妄念又来了。说不打坐嘛,觉得满有味道,实在有一点影子,有一点功夫来了。说入定嘛,定不下去。那么不定下去,不修好了,不修又舍不得,是有一点影子。可是修嘛,妄念又截不断‐‐绝妙相关你我他,怎么办?

我们都在这里头转,不一定是男女之间,世间的事总丢不开。再过两年、三年,儿女就安排好了,再来修吧!这也是绝妙相关你我他。丢嘛丢不掉,道理上晓得应该丢,要走了,后面也在叫:起驾了。有些人学佛,爱到处听课,叫他好好用功嘛,又不上路,也是绝妙相关你我他。

肩舆排共柳溪东剑影釵光乱夕红

多少游丝羁不住卷帘人在画图中

三际托空也是这个境界,这时所有的妄念跑来跑去,留不住了。当时好像是悟了,又没彻底,不悟嘛,的确有点味道。就像我们把窗帘拉起来,只能看到那边的人影,看不到真人。说没有,是他,但是你又把捉不住,&ldo;卷帘人在画图中。&rdo;

参话头能到达这样是初步。但仍属于意识状态。为什么?因为还有一个&ldo;你&rdo;,你晓得身体坐在这里,身体就是一念,五阴都是一念,你能够了意识的这一面,三际托空清净,但是你的感受状态还在,解脱不了。

什么气脉流通啦,河车在转啦,就是感觉状态在自我捣鬼,没有把五阴一念空掉。

有许多人修到很清净,但身体一身是病,说他没有功夫嘛,很定,心里空空洞洞,但几十年连病都转不了。真到临死时,那一念空不了,就跟着昏沉下去,那么他所得的一念清净,老实说是唯物的,是随着身体健康来的。这样靠得住吗?不可能。

上次大略讲到临济禅师的四料简,现在再加以说明。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是教育方法,也是我们用功、了解自己的方法,同时是告诉我们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道的修持方法。

&ldo;至晚小参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克符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rdo;

克符是辅助临济开宗的,临济当时只有三十几岁,不敢开宗。黄檗说:你去,自有人帮忙。一个克符,一个普化和尚,都是临济的老前辈,都是悟了道的。

这两个老前辈给他当辅导,故意问错话,临济棒子就打过去了,两人乖乖地挨打,大家一看,两个有道的人都听他的,自然没有话说,这样就把临济给捧出来了。所以学问道德高,没人捧还是没有办法,矮子是要人抬轿子的。

克符看这一班人不吭一声,就只好故意问了: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曰:&ldo;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rdo;,这是当时的教育,出口成诗,在当时还算是白话的。什么叫夺人不夺境?比如&ldo;呸&rdo;的一声,三际托空。做得好的人,身体都忘了,很清净地在那里。我们当中也有些人,瞎猫撞到死老鼠。这堂课是讲给有这种经验的人听的,这是四加行里头比较中心的。人忘了,境界还是有,功夫真做到这样,不论是道家、净土、禅宗都不容易。

这个夺人的境界,如春天的太阳,照在万物上,生机蓬勃。人的外形尽管有衰老,自性的清明却没有动过,永远保持这个境界,这是夺人不夺境。由凡夫到小乘定的境界,守住一个空,形体尽管变动。这个东西没有变。

符曰:&ldo;如何是夺境不夺人?&rdo;师曰:&ldo;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rdo;境界没有了,我还是我,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时心中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即百丈禅师说的:&ldo;灵光独耀,迥脱根尘&rdo;,自性本性,清明自在,一个命令下去,整个天下太平。心里头没有战乱,没有念头,但是我还是我,没有境界。这时才真算有点入门的样子。

符曰:&ldo;如何是人境两俱夺?&rdo;师曰:&ldo;并汾信绝,独处一方。&rdo;每句话都答得很够文学气味。时当晚唐、五代,军阀割据,山西、河北各据一方,彼此交通封锁,不相往来,内外隔绝了。各人独霸一方,也就是小乘罗汉境界,只守着一个空,如达摩祖师告诉二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人境两俱夺。

符曰:&ldo;如何是人境俱不夺?&rdo;师曰:&ldo;王登宝殿,野老讴歌。&rdo;我还是我。像我们,学了几十年佛,搞了半天,一点境界都没有,这也是人境俱不夺。可见临济禅师的这个人境俱不夺,不是凡夫境界,而是佛,是大彻大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现成,不要修的。

临济禅师的日常教育法,也不外这四句的范围。有时某人学问特别好,到他那儿,他却说:&ldo;不是的&rdo;,把你驳得一点理由都没有,使你觉得很窝囊,这就是夺境不夺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