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行者玄奘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佛不东来我便西去(第4页)

第十二章 佛不东来我便西去(第4页)

“弟子不敢妄议圣贤,”玄奘恳切地说道,“可是现今流传中原的经本大多自西域传入,各族高僧分别使用吐火罗语、高昌语、龟兹语、粟特语,各自翻译佛典。各位法师仔细想想,即便只用梵文原本,翻译时也不免会有出入,何况是从胡本转译?又何况不止一次转译呢?这些年,弟子读经听经,疑问日多,想来也缘于此,非西去天竺不足以释疑解惑。”

几位法师相互看看,没有再说什么,他们其实也都从内心认同玄奘的话。

“你说的不错,”僧辨法师点头道,“佛经的原文是梵文,还有一部分是巴利文经典。而译者也并非全是以梵语为母语。但他们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

玄奘苦笑,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只说:“即使是梵文经本,其成书地点除天竺外,也还有西域诸国。这些国家的梵文,与天竺梵文是不尽相同的。”

“哦?”法师们显然觉得有些意外。

玄奘没有解释,他的脑海中又响起了老胡僧伊伐罗的那句话:“这是梵文,但不是天竺梵文!”心中一阵茫然。

这些从语言到释义都不相同的经典传到中原,给了远离佛国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歧义和争论。

自南北朝起,中原佛教的教理研究就进入到理解和发挥的阶段。由于译本越来越多,研究的人也日渐增多,师资不同,传承各别,各擅宗派,义旨有殊,对佛经的理解偏差也就越来越大。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南北学说汇合,矛盾更加尖锐:由于数百年来各地不断的传抄和转译,一些差误根本无法得到校正。僧人们就算有所疑惑,也只能将错就错,以讹就讹。

无论是玄奘还是老法师们,心里都清楚得很,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完全暴露出来,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看不到任何解决的方法。

整理了一下纷繁的思绪,玄奘继续说道:“这些日子以来,弟子跟随中天竺来的波颇大师习经,越来越觉得,即使弟子懂得那些胡语,如若不直接接触梵文佛经,依然无法参透佛法的真谛。而要想改变这一切,就必须到天竺求取原始经文。毕竟,那里是佛陀的故乡。”

玄会法师深深叹了口气,道:“老衲也知道,中土佛经多有讹谬之处,这倒不完全是因为翻译问题和对教义的不同理解,更兼几度法难,致使很多经典残缺不全,难以贯通。法师欲往西方寻求真经,志向确实惊人。只是佛国距此遥遥数万里,中间流沙横亘,雪山阻隔,更有无数盗匪,再加上杀人不眨眼的突厥人……难呐!以往也有高僧大德发愿西行,然而到者寥寥。法师年纪轻轻,才华过人,可谓前途无量,又何必以身犯险?”

玄奘道:“昔日法显前辈就曾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取得律学经典。他出发时已年过花甲,而弟子尚未及而立,怎敢说道路艰远?”

玄会法师道:“法显西行求法,乃是五人同行,途中又加五人,可是有人中道返回,有人病饿而死……十五年后,法显以老迈之躯孑然一身回到长安。”

“可他终究是回来了,”玄奘激动地说道,“前辈求法尚且不顾身命,玄奘又何惜此躯?”

法显是中原取经人中到达佛国的第一人,他因慨叹汉地律藏的缺失,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高僧结伴,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寻求律藏。那一年他已经63岁。

一行人经过敦煌和于阗,穿沙漠,越葱岭,经历重重艰险,最终于六年后到达天竺,当时的他已经是一位古稀老人了。

玄奘读过法显留下的《佛国记》,那里面的记载令他感动,更令他震撼!他想象不出这样一个年纪的老人何以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能量,或许这便是佛法的力量吧。

据说,在佛陀初次讲法的鹿野苑,一群天竺僧人走出寺院,询问他们从哪里来。当得知对方来自遥远的东方国土时,梵僧们难以抑制自己的好奇,纷纷说道:“怪哉!边地之人竟能求法至此!”

法显的队伍到达佛国后就开始解体,僧人们纷纷寻找适合自己的修学之地,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天竺。

然而法显始终记得自己的初衷,他四处搜寻经典,以律学为主,把它们抄录下来,准备带回国内。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法显携带《摩诃僧祗律》、《弥沙塞律》、《大般泥洹经》、《长阿含经》及《杂藏》等梵本,搭乘商船,经海路返回中国,这一年,他76岁。

六年到达印度中心、六年居住佛陀之国、三年返程,法显用了十五年时间,开创了结队西行的先例。

想到年迈可敬的老法显,玄奘就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可笑的。

法师们也知道说服不了他,均不再说话,法常则将话题转到了另一个方向:“现在国内群雄并起,关外的突厥人也乘机控制着河西一带,法师这时候出关,怕是不可能的。”

玄奘道:“弟子已决定向朝廷上表,请求发放过所和文牒。”

“异想天开!”一直未开口的智实长老冷冷地说道,“朝廷一心敬道灭僧,能给你关文吗?”

玄奘被他的这声断喝堵住了嘴,几位老法师也都不作声了,禅房内的气氛一时显然有些沉重。

良久,道岳法师才苦笑着说道:“智实大师所言甚是,朝廷是不会给法师发放关文的。”

玄奘想了想,道:“其实,也不一定非走玉门关不可,波颇大师走的就是海路。”

“走海路要有船,”道岳法师道,“而且须得是那种上乘的大海船,只有借助朝廷之力方能打造。你上哪里弄这种船去?再说了,就算你到了天竺,又能怎样?你懂梵文吗?”

玄奘道:“弟子年少之时,恩师慧严法师也曾这般问过我。这些年来,弟子一直在向一些西来的胡人商侣学习梵文及诸多胡语,最近又师从波颇大师,虽然算不得精通梵语,倒也能说会写。至于朝廷,就算推崇李老之道,目前看来也无灭佛之意。弟子愿上表一试。”

高僧们面面相觑,虽然有感于玄奘非凡的决心和勇气,他们还是不赞成他的计划。

僧辩法师叹道:“玄奘法师,佛门是讲因缘的。中土众生与佛有缘,所以才会有白马驮经、惠利众生之事。如今我们看到的经典与原典多有抵牾,想来也是因缘不到所至。依我看,法师不必太过执著了。”

玄奘愣了一下:“我中原众生多有一心向佛之人,怎么能说因缘不到?”

僧辩叹道:“如若因缘到了,佛陀怜悯众生,自会着人送经到中原。否则纵然勉强为之,也会徒劳无功。魏晋以来,西行求法者去者无数,回者寥寥便是明证;虽常有西土诸贤东来传法,然所携经典有限且又残缺不全也是明证。法师去过少林寺,不知可否听过慧可大师立雪断臂,只为求一安心法门之事?佛陀经典极为殊胜,岂可强求?”

听了这话,座中高僧俱都点头称是。

玄奘沉默片刻,问道:“如若所读经典与佛说相去甚远,何时因缘才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