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待光绪帝生子即为同治帝立嗣;
(2)一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
然而,对于慈禧来说,二次垂帘的十余年如白驹过隙,兑现诺言的时刻倏忽之间临近。尽管,为同治帝立嗣的保证由于光绪帝还没有大婚,可暂且不提;然而,归政一事,即使百般不愿,可到底已是迫在眉睫。此时,她心如烛照:对于归政一事,既已&ot;早经降旨宣示中外&ot;,如果&ot;旋即反复&ot;,将&ot;使天下后世视予为何如人也?&ot;(《光绪朝东华录》)但是,操控皇权二十余年,她早已习惯了发号施令、驾驭臣工。可以说,慈禧为了经营与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费尽心机,一朝放弃,岂能甘心!因此,为继续巩固她无冕女王的地位和权威,她就不能不为归政后继续操纵朝局做好一切准备。
慈禧准备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军机大换血!
军机处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王朝大政方针运作的机要部门。现有的军机处所有成员进行全部撤换!
紫禁城军机处一般认为军机处大约组建于雍正七年(1729)。当时,正值雍正对西北准噶尔用兵,往来军报紧急频繁,必须迅速而缜密地处理。可是内阁距宫禁太远,往来不便;而且耳目又多,不利于保密。为此,雍正帝便在宫内隆宗门附近建板屋数间,称军需房,办理机密事务,后来又改名为军机房、军机处。
隆宗门内便是养心殿,清代自雍正帝开始,将皇帝日常办公地点从乾清宫搬到了西路的养心殿。西北用兵告毕,军机处并未裁撤,因为它已成了皇帝得力工具,职权反而大大扩充。军机处的板屋,也改成今天我们所见的砖瓦房。
雍正帝及其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十分看中军机处的作用,乾隆帝称由于有了军机处&ot;权衡悉由朕亲裁&ot;。究其原因是军机处的特殊职能和办事方式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的需要。
军机处的特殊表现在它不是清朝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而是直属皇帝领导。它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方,称&ot;值庐&ot;,隆宗门旁的瓦房便是)、无定员、无专官、无属吏。人员由皇帝自己从亲王、重臣中拣选,均是兼职,按资历地位分别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统称&ot;军机大臣&ot;,俗称&ot;大军机&ot;。人数不定,少时三人,多时六七人,内中为首者,称为&ot;领班&ot;或&ot;首枢&ot;。起初,每日只有&ot;领班&ot;见皇帝。军机大臣一般是六七十岁的人,更有年过八旬的。军机值房内景
军机处办事是迅速而机密的。每天清晨都要谒见皇帝请旨,并迅速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昼夜都有人值班恭候,以备接见,从不误事。皇帝外出巡幸、谒陵、避暑,都有军机大臣相随,因此像隆宗门旁那样的军机处值庐,别处也有。每日折奏无论是几十件或上百件,一律当天办完,从不耽搁。&ot;密谕&ot;的传递速度,十分可观。只要军机大臣在信封上注明,一日便可行三百里、五百里,甚至&ot;加快六百里&ot;,快捷程度,前代罕有。军机大臣掌握机要之事,因此皇帝接见他们时,左右太监一律退出。可是,进出门时不是要掀帘子么?这件事也只得由军机大臣中的末一位来担任,因此当时有&ot;挑帘军机&ot;之称。军机处的值庐是机密重地,不准闲人窥伺。内中使用的杂役人员,都是十五岁左右不识字的幼童,俗称&ot;小么儿&ot;。皇帝经常派人在军机处附近稽查、监视,嘉庆时还传旨:自亲王至满、汉大臣都不得到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说,违者严惩。军机处后院有一扇小门,也特旨堵死,大概是防止有人&ot;走后门&ot;吧!
慈禧联合奕??发动政变以后,奕??一直领导军机处,虽然期间经历了同治四年慈禧的打压,被革去&ot;议政王&ot;的王位;经历了同治十二年同治帝的肆意打压,险些革去亲王王位与一切职务。但二十余年的用人行政足以证明奕??不是素餐尸位的庸碌之辈。他练达的能力、相对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外交能力,是慈禧执政中不可缺少的干将,无论慈禧怎样打压他的势力,领班军机的职位一直由他担任,这充分体现了奕??不可或缺的才干。然而面对归政光绪帝时间的迫近,慈禧心中隐忧丛生,她决心在归政前一定将奕??驱逐出权力核心!
第64节:置换军机(3)
慈禧这样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1)从根本上铲除奕??力量。光绪帝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归政后,自己能否依然操控自如?这是非常令慈禧担忧的。尤其令她不放心的是,奕??统领的军机处是掌管军国大事运作的中心所在,如果自己撤帘归政,谙熟朝政运作的奕??势必如脱缰的野马,到时自己将鞭长莫及,又如何暗操皇权?此时,对于慈禧而言,如果能够组建一个由自己的嫡系组成的军机处,就可以在军国大事的运作上贯彻自己的主意,由此就可以达到自己长久把持朝政,而根绝奕??东山再起的可能。
(2)要切实建立自己独立操纵的军机处。更换军机、免除奕??的职位,留下来的权力空缺正好可以安插慈禧认可的、即使光绪帝亲政以后也不会无视自己存在的亲信宠臣。这样,不仅可以操纵亲信挟持光绪帝继续按照自己的旨意办事,可以保证自己虽撤帘却仍在幕后,保证自己操纵朝局目的的实现。
决心已定,慈禧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了。
三
中法战争进行期间,慈禧找到了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