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又有什么事情促使慈禧必须要赶十五公里的路程回西苑呢?这种威胁来自于哪里呢?
五
这是因为慈禧获悉在八月初五日,光绪帝要在勤政殿接见来北京访问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风云人物,他作为明治天皇的顾问,直接参与和指导了明治维新,颇有变法的经验。康有为对伊藤非常崇拜。变法期间,康有为曾经设想&ot;楚才晋用&ot;,也就是聘用那些富有政治经验的外国政治家,作为顾问,参与变法。康有为在建议开设懋勤殿的时候,就曾经流露过这一设想。
&ot;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共议政治制度。&ot;(《戊戌政变记》)
其中,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就是康有为的设想。如果将这些专家落实到具体人身上,那么东国的政治专家就应有日本的伊藤博文在内。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伊以&ot;个人游历&ot;的身份坐船抵达天津。七月二十九日,伊来到了北京,随后康有为前往日本使馆拜见伊藤,希望伊藤能够留在中国,帮助挽救变法危局。
可这样一件事情,却成为舆论的焦点,很多传言不胫而走。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ot;光绪帝将留伊藤博文在京为变法的顾问,优以礼貌,厚其廪&ot;。
这种议论是不是应归属于没有根据的谣言呢?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这种议论与推测有其可能性。
有两件事情特别说明问题。
其中一件事情是,在八月三日,候选郎中陈时政向光绪帝呈折,主张援引伊藤博文做顾问。
&ot;顷闻伊藤罢相来游中土,已至京师,将蒙召见,如果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着其参与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ot;(《条陈时务便宜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另一件事情为,光绪帝决定在八月初五日召见伊藤博文,并安排负责接待的张荫桓事先拟订&ot;问答节略&ot;。在变法的关键时刻,中国的皇帝要召见来自日本的在野政治家,其决定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含义。
此事对于慈禧来说是一件关乎她能否继续掌握皇权的大事。慈禧感觉到如果一任光绪帝将伊藤博文留下做变法的顾问,那么将会形成自己难以控制的局面。
首先,慈禧深感自己的权力已处于危局。
在变法初期,慈禧同意光绪帝可以实施变法的前提是:不违背祖宗之法;无损满族权势。也就是变法不能触及现行的制度模式--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可是,无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无一不是在名义上保留王权或皇权的基础上,实施资产阶级改良。将皇权置于一种象征意义的位置,对于嗜权如命的慈禧而言是断断不能接受的。七月十九日,光绪帝未经请示即将六个礼部堂官全部罢免,慈禧已将它视为越权;既而,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建议开设懋勤殿,又令慈禧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深处危局。而此次伊藤来华已经使慈禧对于变法产生了恐惧,一旦伊藤留在北京参与变法,不仅自己将会失去对于皇权的控制,而且自己也将丧失对于未来变局的驾驭能力。
其次,在舆论呼吁下慈禧有了训政的借口。
伊藤博文访华在受到维新派欢迎的同时,也引发了守旧派的恐慌,御史杨崇伊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八月三日,他向慈禧呈递了一份密折,重点陈述了对伊藤博文访华的后顾之忧。
第91节:&ot;母子&ot;反目(6)
【加入收藏】【发表评论】【文学论坛】【大中小】
密折中,杨指控维新派&ot;蛊惑人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深恐贻祸宗社&ot;,杨预言道&ot;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ot;。他竭力呼吁慈禧&ot;即日训政&ot;(《大同学会蛊惑士心引用东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戊戌变法资料》)。杨的密折对于伊藤访华后果的分析,慈禧已经十分明确,慈禧需要的是对光绪帝发难的机会,而杨呼吁慈禧再次训政的密折,使慈禧断然做出了要改变一切的决定。正如时人所分析的那样:
&ot;八月之变,幽禁皇上,株连新党,翻改新政,蓄此心固非一日,而藉口发难,实由于伊藤之来也。&ot;(《清廷戊戌朝变记》)
验之于以后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光绪帝对于慈禧即将对变法进行清算的结果已经有所预料。
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在开设懋勤殿的问题上与慈禧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以后,他预感到如果将变法继续推行下去,后果难测。于是光绪帝萌生了让康有为迅速离京,徐图未来大计的念头。随后发生的两件事情非常说明问题。
第一件是,光绪帝明发上谕,令康有为迅速离京。
八月初二日,公开颁谕,以督办官报为由,令康有为迅速离京。
&ot;工部主事康有为,前命其督办官报局,此时闻尚未出京,实堪诧异。朕深念时艰,思得通达时务之人,与商法治。闻康有为素日讲求,是以召见一次,令其督办官报。诚以报馆为开民智之本,职任不为不重。现筹有的款,着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迁延观望&ot;(《德宗实录》)。
在明发上谕中,光绪帝在向朝野上下传递着几个信息:
(1)令康有为督办官报是既定的方针,非一时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