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国家其他武装力量方面,张鉊准备彻底执行明朝的卫所制,而在执行卫所制以前,行政上还要经过一场大的改动。
张鉊准备废除唐代以来的州县制度,除了有特殊原因要保留的州以外,命各州有古称的恢复古称,没有古称的也要在后面加后缀,
比如徐州,就要改称徐州府,地方上实行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度。
但是州在府之下,而且只有战略位置比较重要,人口比较多的州能保留,其余都不保留。
而原本一个州只分管三四个甚至一两个县的划分也将终结,许多小州都要进行合并。
之后府长官为府尹,州为长史,县为县令。
当然,张鉊更喜欢知府、知州和知县这三个称呼,但是现在科举他还没来得及完善,也还没有足够的官员来做到可以随时轮换和升迁。
所以还是要用这种长时间在某府、某州任职的官职。
说不得更要继续启用一匹武人来担任这些职务,但肯定是暂时的。
而在地方上行政单位的确立之后,张鉊准备在陆上要塞、海疆边防建立卫城,类似唐代守捉,只不过兵员变成了卫所兵,同时每府的要冲,也必定留一支卫所兵。
预计将要开始的均田,也先从个州县兵和团结健儿中开始,他们接受了均田,就自然成为的卫所兵。
不过因为张周的作战主力的亲军和禁军,那么卫所兵的负担也比明朝要轻。
当然,更大的原因是张鉊现在打不起明朝时期那样的富裕仗,不需要动辄出动十几万大军。
而在有了这条主要以土地作为酬功的体系之后,张周的财政压力,相对就要小很多。
在编制上,亲军和禁军依然沿袭军(卫)-营-都-将-队-火的模式。
军(卫)三千人,营一千人,都五百人,将一百人,队五十人,火十人。
亲军长官为中郎将(卫),郎将衔指挥使(营),都虞侯(都)、将虞侯(将)、队(十将)、火(火长)。
禁军长官为总兵(镇),指挥使(营),都虞侯(都)、将虞侯(将)、队(队正)、火(火长)。
而在卫所军中,张鉊干脆也抄袭明代的武官制度。
一卫一般是三千人,长官为卫指挥使,其余为千户、副千户、百户、副百户,总旗等。
在两到三个卫的基础上,设立兵马督监,再上面还有兵马使等,将卫所军的权力,全部交给枢密院。
至于明代的同知、佥事、镇抚等官职,暂时不设,等具体的运转中,再来看情况设立。
同时在草原上,张鉊原本拿到了泥撅尹利大汗的尊号后,基本也没怎么管过草原上的事情,草原上的一切制度,还是按照原本的习惯在运转。
唯一有些约束的,就是在北庭的曹延禄、李从煜、陈辉耀等人通过互市和盐铁茶糖酒和粮食布帛的输出,给予了一定的控制。
而现在,北方中原已然一统,契丹人也缩回去放弃了对草原的宣称,那么从现在开始,张鉊就要把草原上的事情给管理起来了。
张鉊准备从夷播海(巴尔喀什湖)往东,依次设立拔悉密万户、尹丽万户、乃蛮万户、黠戛斯万户、梅里急(蔑儿乞)万户、乌古敌烈万户、阻卜万户、萌古茶扎剌室韦万户、斡朗改室韦万户、女真三部万户和上契丹四部万户与下契丹四部万户等十二个万户部。
当然,这不是说草原上就只有十二万户人口,这个万户是虚数,下面再依次设立千户等部落。
其中拔悉密、尹丽、乃蛮、黠戛斯四万户作为大汗本部。
而现在只是大概的设计,要想成功将这些万户全部纳入到统治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为此,张鉊准备在南征南平和马楚以后,留下将帅准备入蜀,他自己则要再去承德府,并在承德府召开六法宗大佛法会。
同时敦煌张、曹等家族学习佛法的子弟和已经开始在草原上传播佛法的子弟,马上全部行动起来。
安西行省、北庭行省乃至青塘和河西佛门的高僧,也要开始行动。
张鉊准备将现在在他身边伺候的各部大小王、豪酋质子千余人也放回去。
同时亲军中抽调信佛的骁骑兵两千,禁军中再抽调五千,交由白从信、黄英达两人统帅出塞。
乃蛮部的阿罗闍以及大小王、豪酋质子回去后,也会立刻组织一支一万五千人左右的护法骑兵,双方合计两万二千精骑。
用佛门高僧加上刀剑的方式,统一各部信仰,说服各部大小汗、大小王、大小叶护等亲自到承德府去参拜张鉊。